节点文献

褐菖鲉肝CYP 1A生物标志物监测海洋石油类污染效应的应用研究(摘要)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张玉生郑榕辉陈清福薄军魏星

【机构】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摘要】 石油不仅是全球而且也是我国海洋环境最主要的有机污染物之一,其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船舶运输、海上石油开采和溢油事故等。海洋石油类污染具有数量大、扩散快、污染范围广、危害严重等特点,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尤其是沿海国家的广泛关注。鱼类CYP1A生物标志物监测技术的建立是国际上近三十年来海洋污染生物监测技术史上的重大发展。与传统的以个体形态、种群数量和群落结构变化为指标的生物监测技术相比,它具有效应更快,灵敏度更高和特异性强的优点,可作为监测污染物生物效应的预警指标,已成为许多欧美发达国家海洋环境石油类和PAHs等有机污染及其效应监测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我国展海洋鱼类EROD活性和CYP1A蛋白表达量生物标志物监测技术研究还比较薄弱,基本处于室内不同污染物对鱼肝EROD活性和CYP1A蛋白量的诱导作用,及其探讨酶活性指标监测海洋有机污染的起步阶段,研究利用鱼肝CYP1A蛋白表达量监测海洋污染尚未有报道。因此,针对我国近岸海域石油类等有机污染状况,早日在我国研究和建立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接轨,又适合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的鱼肝EROD酶活性和CYP1A蛋白印迹法生物标志物技术体迫在眉睫。本文以褐菖鲉为实验鱼类,以本实验室优化建立的鱼肝微粒体CYP1A生物标志物(EROD活性和CYP1A蛋白表达量)监测技术为手段,在厦门海域开展了野外监测应用研究,研究鱼肝EROD活性和CYP1A蛋白表达量两种生物标志物对石油类污染效应的指示作用,以及它们与海水和沉积物中石油类和重金属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两次监测结果表明,在现场一类海水的石油类浓度条件下,石油类就能够显著诱导褐菖鲉肝EROD活性和CYP1A蛋白表达量,鱼肝这两种生物标志物与海水中石油类含量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CYP1A蛋白表达量比EROD活性较为敏感和稳定。此外,在监测实验中,未发现这两种生物标志物受监测海区海水和沉积物重金属浓度的显著影响。因此,利用褐菖鲉肝微粒体EROD活性和CYP1A蛋白表达量作为生物标志物监测海洋石油类及其PAHs污染是可行的,在海洋环境石油类污染监测及其生化效应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把这两种生物标志物结合起来加以深入研究并推广应用将更有意义。

【关键词】 褐菖鲉ERODCYP1A生物标志物污染监测
  • 【会议录名称】 福建省海洋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福建省海洋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3-01-06
  • 【会议地点】中国福建厦门
  • 【分类号】X835;X55
  • 【主办单位】福建省海洋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