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洋葱休眠期生理生化的变化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姚秋菊王志勇魏小春赵艳艳原玉香张晓伟蒋武生张强

【机构】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摘要】 研究不同洋葱品种鳞茎在休眠期营养成分、SOD和POD酶活性、丙二醛(MDA)等的动态变化,旨在探明洋葱鳞茎休眠的生理机制。供试洋葱(A llium cepa L.)品种为中甲高皇(早熟、黄皮)、豫园红星(中熟、红皮)和紫玉(晚熟、红皮)。2014年9月10日播种于河南省农科院原阳试验基地,每个品种定植24 m~2,常规管理。采收后将葱头装入网袋,贮藏在通风室内,室温(25℃左右),相对湿度65%~75%,经常翻动,以免生热霉变。每品种分别取3个葱头,纵剖,将鳞茎分为内、中、外层分别打孔、取样、混合,3次重复,分别测定可溶性蛋白(考马斯亮蓝法)、POD(Sigma)、SOD(NBT光化还原法)、CAT(紫外吸收法)、MDA(硫代巴比妥酸法)。6个葱头为1次重复,每品种3次重复。CAT活性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SOD休眠初期活性较高,贮藏15 d迅速下降,25 d又升高,之后呈下降趋势,变化平稳。不同部位的SOD和CAT活性变化幅度依次为内层>中层>外层。POD活性变化外层、中层变化不大,呈逐渐下降趋势,内层变化较大,总的趋势是升高。不同部位的POD活性变化幅度依次为内层>中层>外层。可以认为SOD、CAT、POD参与了洋葱鳞茎休眠的调控过程,而POD可能更直接参与了洋葱鳞茎休眠解除的调控过程。鳞茎外层MDA含量变化幅度较大,随着贮藏时间延长MDA含量增加,中层和内层MDA变化幅度不大,中层含量上升,内层含量下降。MDA是膜脂过氧化作用的最终产物,对质膜有毒害作用,是细胞衰老的一种标志。洋葱贮藏过程中外层MDA含量增加,这和洋葱休眠解除有一定关系,洋葱贮藏后期打破休眠,鳞茎内MDA含量从内到外含量增加,与SOD、CAT的活性下降存在一定的关系。洋葱休眠初期可溶性蛋白的分布依次为内层>中层>外层,生理休眠期间(70 d左右)鳞茎内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有个快速升高再下降的过程,其变化幅度依次为内层>中层>外层。洋葱鳞茎内层是休眠期间的活跃中心,休眠后期,内层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率先快速增加。鳞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增加有利于休眠的解除,低温作用下鳞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一直增加也是鳞茎解除休眠的内在因素之一。

【关键词】 洋葱休眠生理生化
【基金】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项目(CARS-25-G-27);农业部黄淮地区蔬菜科学观测实验站(河南)项目(10205020);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42102110065;河南省专项资金项目(20157805)
  • 【会议录名称】 中国园艺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中国园艺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5-10-26
  • 【会议地点】中国福建厦门
  • 【分类号】S633.2
  • 【主办单位】中国园艺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