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宁国市榧树种质资源调查及评价
【机构】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安徽省宁国市林业局;
【摘要】 安徽省宁国市独特的自然条件适宜榧树生长,该地榧树经长期自然杂交、演变,性状变异复杂多样。2013—2015年,对安徽宁国市榧树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收集和评价。在查阅历史文献记录,走访林业部门技术人员、种植农户和产区乡村干部,初步了解宁国市榧树资源分布和种类的基础上,制定了详细的调查方案,对不同产区的榧树植物学信息和生境信息进行了详细观察和记录,对果实、花、叶片、枝条等外观特性进行了测定和描述,对果实品质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对各群落的代表性单株和优株进行了GPS定位。宁国市自然生长的实生榧树面积约400 hm~2,主要分布在黄山山脉与天目山脉交汇的南极乡、万家乡、霞西镇、甲路镇、胡乐镇、青龙乡和方塘乡等地,其中以甲路镇最多,约占50%,海拔多在50~650 m,呈小块状纯林或与毛竹、松、杉、枫香、栎类等树种混生,多生长在村庄附近的山脚缓坡和群山对峙、溪流蜿蜒的山间谷地。初步统计,千年以上的古榧树有2株,500~1 000年的155株,200~500年的1 000株以上,胸径最粗170 cm,挂牌保护的相对集中的小古树群落有10个。最近5年人工栽培面积在400 hm~2左右,主要为诸暨香榧,人工栽培最高海拔850 m,位于南极乡的詹氏大坞林场(山核桃林中套种香榧嫁接苗),目前长势良好,已开始结果。宁国市野生榧树均以实生繁殖为主,在长期自然授粉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下,产生自然变异,果实的形态特征和品质不尽相同,形成了不同类型,但没有具体名称。根据产区群众惯称,按种实(带假种皮的种子)的形态特征,主要分为两大类:长榧类和圆榧类。果实有大有小;种核形状多样,有长圆形、长卵圆形、倒卵状椭圆形、尖卵圆形和长尖状椭圆形;种壳纹路有粗有细,有直有弯曲;炒制后,种衣有的易脱落,有的不易脱落,有的种仁香脆、色佳味美,有的粉粗质劣、食味欠佳。在调查中,发现了3个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实生优株。其中优株XF-1,近400年树龄,年产水籽200kg,籽小壳薄,产量高且稳定,坚果香、酥脆,种仁实心,种衣易脱。优株XF-2,近300年树龄,坚果香脆,品质佳,籽大壳薄,但产量不稳。优株XF-3,籽粒大,坚果香脆,粗蛋白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仁心稍有空隙。调查中还发现一株100多年树龄的实生榧树,其他枝条上都是雌花,但有一根自然生长的枝条上既有雌花又有雄花,据了解,该株产量高、稳,果仁饱满,目前正对这些优株做进一步观察和遗传鉴定。此次调查共GPS定位17处,采集香榧花、果实、叶片、枝条、芽等植物学照片420张,数据1220个,对各优株的生物学性状和植物学性状进行了比较和综合评价,以利于研发和利用,对调查的各优株采集接穗进行了嫁接和扦插,拟在宁国市建立一个榧树优株资源圃。
- 【会议录名称】 中国园艺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中国园艺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5-10-26
- 【会议地点】中国福建厦门
- 【分类号】S664.5
- 【主办单位】中国园艺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