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超声造影在乳头溢液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初探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王希夏罕生王文平

【机构】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超声诊断科

【摘要】 目的通过对乳头溢液性病变二维超声及超声造影的对比,探讨超声造影在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自2010年9月至2013年3月的26例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血性乳头溢液患者,年龄范围在36至82岁,平均年龄57.9岁。所有患者均在术前一周行乳腺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将其结果进行比较并与病理对照。结果 26例患者中,7例为导管内乳头状瘤(IDP),6例为导管内乳头状瘤病(IDPS),13例为导管内癌(DCIS)。IDP病灶位置以乳晕区为主,占83.33%,IDPS为33.33%,而DCIS仅7.69%。及病灶根据二维类型,分导管内型(9例)、囊实型(4例)、实质型(2例)与非肿块型(10例)。肿块型病灶中,圆形1例,椭圆形9例,不规则形6例。非肿块型又分导管型(5例)与非导管扩张型(5例)。非肿块型病灶在二维超声结构模糊,不能明确病变范围及与导管的关系。IDP除一例表现为囊实型,余均为导管内型(83.33%)。DCIS主要表现为非肿块型(61.54%)。其中,导管内型病灶以单发为主,多发仅一例,为IDPS。除1例DCIS累及多条导管,余病变受累导管均不超过一条。造影后IDP病灶与二维基本一致,病灶范围无扩大,周边未出现类似病灶和导管内延伸。而IDPS和DCIS造影后病灶范围增大(71.43%及100%),导管内病灶数增加(42.86%及15.4%),可见导管内延伸(57.14%及92.31%),周边出现类似病灶(57.14%及30.77%)。非肿块型病灶造影后病灶均呈明显导管样分布(100%),境界较二维更清楚,周边出现导管延伸(100%)。结论超声造影可以更准确评价乳头溢液的导管内病灶,更清晰显示病灶结构和周围导管树受累情况,可用于鉴别导管内单发病变和多发病变,对于非肿块型病变能确认病灶,判断其导管源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会议录名称】 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四届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 【会议名称】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四届全国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医学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13-10-24
  • 【会议地点】中国广东深圳
  • 【分类号】R445.1;R737.9
  • 【主办单位】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