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河西走廊生态问题分析与对策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李庆会李小燕

【机构】 甘肃省张掖市林果业研究所

【摘要】 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复杂而脆弱,主要表现在:一是盐碱化土地占相当比重。盐碱化荒地8347.66km~2,另有盐碱化危害的耕地7.09万 hm~2,盐渍化不仅直接危害耕地的生产能力和稳定性,并使大片耕地弃耕变为盐荒地。二是沙漠化严重。在绿洲边缘长达1600多 km 风沙沿线,分布着大片流动沙丘,形成的大风口有800多处,有些地方沙漠化速度是治理速度的2.2倍。沙尘暴、干热风频频侵袭危害绿洲农田、牧场和工农业生产及水利设施。三是荒漠化预警、预报监测网络没有健全。四是水资源短缺、利用率低。河西绿洲平均灌水在7410m~3/hm~2以上,农田引水灌溉中仍沿用传统的灌溉方式和用水方式,水资源利用率低,加之地表水逐年减少,对地下水滥采、超采严重,造成植被枯死,湿地萎缩。五是草场退化,森森锐减。河西地区草场严重超载,加之人为开荒等原因,造成了草场退化;祁连山雪线上移,森林面积减少。区域内河流来水量下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对环境的破坏,使绿洲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多年来,各级政府和河西人民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在局部地区有效地阻止了沙漠的入侵并使部分土地转为人工绿洲,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治理盐碱地,防止荒漠化的扩张。在以水利工程、化学措施治盐为主的同时,要积极引进、培育、推广耐盐植物,通过进行盐碱地改良和防治,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第二,建立生态监测预警预报机制,并进一步开展荒漠生态定位研究。及时掌握沙漠化发生、发展或治理逆转的时间、地点、原因,定期提供荒漠化土地面积、动态数据、分布图、现状及发展趋势,利用监测数据对荒漠化进行动态分析评价。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治规划提供本底信息。第三,加大治沙技术推广力度。在河西不同荒漠地带建立一定规模的荒漠化治理示范基地,推广先进的防沙治沙技术,以示范带动流域内生态环境治理。第四,重视草原植被建设,遏制草地沙化退化。草原沙化区要对牧场实行以草定畜,过牧的畜牧点通过牲畜舍饲、半舍饲和建立人工草场给予维护发展,充分利用秸杆可减轻对草场的压力;此外禁止在草原、沙地上挖药材、挖野菜。第五, 进行技术创新,建立节水型社会。确定合理的灌溉定额,在节水技术创新上,工程节水要与生物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并重;在管理节水方面注重培育灌溉水市场,协调上、中、下游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比例,建立节水型社会。第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保护和发展祁连山水源涵养林资源,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进一步完善"南护青龙、中保绿洲、北锁黄龙"的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第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支撑作用。精选一批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到生态工程建设区,完善科技服务和推广网络,对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河西走廊生态分析对策
  • 【会议录名称】 中国治沙暨沙产业研究——庆贺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成立10周年(1993-2003)学术论文集
  • 【会议时间】2003-08
  • 【分类号】X171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