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表现为非神经源性膀胱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的慢性前列腺炎及其生物反馈治疗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张晓波祖雄兵李源叶章群周四维齐琳

【机构】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泌尿外科

【摘要】 目的:研究表现为非神经源性膀胱外括约肌协同失调(NNDSD)的慢性前列腺炎(CP)的特点及其生物反馈治疗疗效。方法:CP患者113例,年龄15-48岁,平均36岁,患者被诊断为CP1-2年,平均1.2年,诊断标准为有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尽、排尿困难等等CP的典型症状大于3个月,且慢性前列腺炎症状(NIH-CPSI)评分中第一和第二项评分≧1。经相关检查,排除尿道炎、间质性膀胱炎、尿道狭窄和神经源性膀胱等情况。113例均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尿流曲线,记录最大尿流率(Qmax)、最大逼尿肌排尿压(Pdet.max)、最大尿道压(MUP)和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等参数。对尿流动力学结果表现为NNDSD的患者行生物反馈治疗,10周后评估疗效。结果:CP患者113例中尿流动力学表现为NNDSD的21例(21/113,18.6%)。NNDSD治疗前后Qmax(8.2±4.1vs.15.1±7.3)、Pdet.max(125.1±75.3vs.86.3±54.2)、MUP(124.3±23.3vs.65.4±23.0)和MUCP(101.5±43.6vs.43.5±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反馈治疗前后NIH-CPSI疼痛(4.0±2.0vs.2.2±1.7)、排尿(7.9±2.1vs.2.2±1.9)、生活影响评分(9.6±2.7vs.2.9±2.6)和总分(21.7±4.8vs.8.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下尿路症状(LUTS)的CP患者可能存在非神经源性膀胱外括约肌协同失调,尿动力学主要表现为尿流率下降,排尿期膀胱内压力升高和部分患者尿道压力升高,尿动力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及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盆底肌生物反馈治疗此类患者的近期疗效可。

  • 【会议录名称】 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
  • 【会议名称】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08-09
  • 【会议地点】中国云南昆明
  • 【分类号】R697.3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