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618例鼻咽癌咽后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分析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王孝深胡超苏何霞云应红梅朱国培吴永如冯炎

【机构】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

【摘要】 <正>目的分析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分布规律。方法 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618例鼻咽癌患者在我院接受了放射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前接受 MRI 检查。放射诊断医生和肿瘤放射治疗医生共同阅片,总结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规律,咽后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是:①存在中心坏死或者包膜外侵犯,②最小横径(?)5mm,③任何可见的内侧组咽后淋巴结。观察记录咽后淋巴结的中心、上界以及下界相对于椎体的位置,并运用 X~2检验分析原发肿瘤侵犯部位、T 分期、N 分期和咽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 618例鼻咽癌患者中,543例(87.9%)存在淋巴结转移, 其中470例(86.5%)位于Ⅱb 区,326位于Ⅱa(60.0%),392例有咽后区淋巴结转移(72.2%)。总共有597个咽后淋巴结转移,人多数位于外侧组,仅有2例位于内侧组。597个转移性咽后淋巴结的中心位置是:枕骨水平37(6.2%), C1水平453(75.9%),C2水平104(17.4%),C3水平3(0.5%);上界位置是:枕骨水平175(29.3%),C1水平396 (66.4%),C2水平24(4.0%),C3水平2(0.3%);下界位置是:枕骨水平26(4.4%),C1水平328(54.9%),C2水平213例(35.7%), C3水平30例(5.0%)。咽后淋巴结转移与咽旁间隙侵犯有关,而与腭帆肌、口咽、鼻腔、副鼻窦、翼内外肌肉、颅底骨、破裂孔、卵圆孔、眶尖、颞下窝、海绵窦等部位的侵犯没有相关性。咽后淋巴结转移同 T 分期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但随着 N 分期的提高,咽后淋巴结的转移概率相应提高。结论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率高,Ⅱb 区淋巴结的转移概率最高,其次为咽后区,然后是Ⅱa 区。从第一颈椎到第三颈椎水平,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概率逐渐降低。咽后淋巴结转移与咽旁间隙的侵犯有关,但与其他部位的侵犯无关,与 T 分期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咽后淋巴结转移与 N 分期有关。

  • 【会议录名称】 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07-11
  • 【会议地点】中国北京
  • 【分类号】R739.63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