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脑电图诊断及预后追踪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叶小虹罗小翠林玉兰

【机构】 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电生理室

【摘要】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对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及治疗后临床疗效追踪观察价值。方法:采用EEG对194 例病毒性脑炎发病后首次检查及治疗中、治疗后多次复查,共行检查662次,全程观察时间,最短2周,最长7年,比较其 EEG的变化及临床预后追踪观察。结果:194例患者,首次检查EEG正常12例,异常182例,异常率93.81%,其中轻度异常 21例,中度异常81例,重度异常踟例。EEG异常主要表现:(1)弥漫性非节律性高波幅δ活动或θ活动118例;(2)爆发双侧同步慢活动76例;(3)局限性慢活动或局灶性尖波、棘波35例;(4)周期性尖波或频发棘波、尖波、棘慢波、尖慢波66例; (4)α波慢化、分布泛化32例。大部分病例经治疗后,EEG随着病情改善而减轻,经治疗复查EEG,恢复正常131例,轻度异常31例,中度异常23例,重度异常10例(6例无改变,4例加重)。122例进行头颅CT或MR检查,异常45例,均符合脑炎改变。结论:病毒性脑炎是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其临床特点一般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具有散在、多灶的脑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本组异常EEG多为弥漫性非节律性或多灶性高波幅慢活动改变,与本病脑组织广泛性或多灶性损害的特点相一致,符合脑炎EEG改变;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复杂,在诊断上有一定困难,而EEG异常常常先于影像学的改变, 当影像学尚未有异常改变时,EEG的异常改变对临床诊断更为重要;EEG异常程度与病情轻重有密切关系,而EEG弥漫性慢波改变的程度与意识状态有关,慢波改变程度与意识障碍成正比;EEG好转的早晚,对估计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EEG恢复的越快,临床痊愈的机会高,但持续的或越来越严重的脑电图异常,特别是局限性异常,提示脑损害的严重性增加或脑炎后发生癫痫的可能性增大;总之,EEG对诊断病毒性脑炎的阳性率较高,能早期反应脑功能异常,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EEG异常程度与感染的程度、脑受累的范围、意识水平等因素有关,并可随临床症状改善或加重而改变;同时EEG便于重复检查,追踪观察,对判断病情、预后及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有一定的价值。

  • 【会议录名称】 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 【会议名称】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
  • 【会议时间】2006-09
  • 【会议地点】中国广东广州
  • 【分类号】R512.3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