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 黄胜平; 白小欣; 李铁林; 李贵福; 张迎光; 蔡业峰; 朱吉祥; 朱文燕;
【机构】 广东省中医院脑血管病中心;
【摘要】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成形术)的短期效果、适应症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病例的临床资料;均行DSA的3D旋转成像检查,5例颅内动脉狭窄主干,其中2例基底动脉狭窄,3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狭窄程度平均78.3%,狭窄长度平均7.8mm,Mori分型:A 型1例,B型2例,C型2例,其中1例为大脑中动脉M1远端狭窄,1例为基底动脉狭窄。3例颅内动脉分支狭窄,其中M2 段狭窄2例,A2段狭窄1例,狭窄程度平均76.7%,狭窄长度平均5.7mm。结果:5例颅内动脉主干狭窄均一次性成功置入支架,其中1处基底动脉一次性置入2枚支架,术中无血管破裂、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即刻血管造影显示术后狭窄率由术前平均78.3%下降至术后平均23.3%;3例颅内动脉分支狭窄均顺利进行球囊扩张成形,狭窄率由术前平均76.7%下降至术后平均15.6%;无颅内出血、靶血管内急性闭塞等手术并发症,1例M2段狭窄球囊扩张后发现夹层,但术后无症状出现。术后临床随访6个月,9例患者均无TIA和中风发生。5处颅内动脉主干狭窄术后3个月、6个月TCD检查:原狭窄血管的远端血流速度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2例颅内动脉主干狭窄行脑血管造影复查,显示原血管狭窄部保持通畅,支架内无再狭窄。结论:1.总结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分支狭窄适应症如下:1)分支血管狭窄>50%,有症状,药物治疗无效;2)症状与影像学阳性发现相吻合,影像学阳性发现与狭窄血管供血区相吻合;3)狭窄血管适合血管成形(<10mm,无明显成角);4)急性脑梗死2周后;5)患者的MRS(改良的Rakin评分)在3分以下。血管内治疗(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成形术) 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适应症和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观察。2.可以采用新的方法和技术提高支架到位率,包括等待法、双导丝技术、同轴双导引导管技术、微导丝的操控技术。3.血管内治疗(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成形术)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适应症和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观察。
- 【会议录名称】 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 【会议名称】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
- 【会议时间】2006-09
- 【会议地点】中国广东广州
- 【分类号】R743.3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