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脑内动脉血流的改变对脑功能的影响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袁秀珠曾真王先凤岳春江

【机构】 武汉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摘要】 目的:在临床工作以及在研究缺血性脑血什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时经常会遇到一些脑内动脉血流的改变对脑功能的影响的问题,要更深入的研究这些问题,需要能够连续监测病人变化。如何要寻找到一种即廉价又无创伤性、结果准确、特异性高的监测工具和方法成为了必然的问题。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是利用超声多普勒效应全面检测颅底动脉血流多普勒信号及其一系列生理参数指标的一项无创伤性的脑血管检查方法。TCD检查对患者无创伤、无痛苦,价格较便宜,能进行实时动态观察;脑电图也提供了一个无创性、价格较便宜、能进行实时动态观察的综合评判脑功能的指标,脑电图比较敏感,异常率高,用来判断治疗效果和转归是一种方便可靠的方法。由于脑电图对于局部缺血敏感,采用脑电地形图 (BEAM)与三维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3D-TCD)结合或许可以明确反应脑内动脉血流的改变对脑功能的影响的问题。方法:参照目前国内脑动脉硬化的诊断标准,选脑动脉硬化病人96例。年龄均在45-65岁的病人。男性60例,女性36例,经检查,排除严重的心、脑、肾、肝、肺及血液、代谢性等疾病。检查前病人均未用过任何影响脑功能及脑血流量的药物;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测定采用备三维经颅多普勒彩色超声(3D-TCD),依据Aasilid法,使用Zmhz探头,探测深度为55mm处,在仰卧位下,以双侧颞窗测定左右MCA的平均血流速度(m)。将左右MCA的M值平均作为观察值,参照正常值,将血流速度分为正常组及低流速组;脑功能测定采用脑电地形图(BEAM),按国际10-20系统,同时描记MCA供血区域的部位的脑电活动,通过脑电地形图仪,把记录下脑电波分为δ、θ、α、β四个频带,并显示打印功率图谱和脑电各频带的总能量及所占能量的百分比值,选用了各部位的δ+θ/α+β平均值作为观察值。全部对象均为D-TCD和BEAM测定,同一对象二者检查时间不超过3小时。结果:MCA正常流速组50例;δ+θ/α+β为0.44±0.343;低流速组46例,δ+θ/α+β为0.876+0.648,t值为 3.10,二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说明当颅内MCA的血流速度减慢时,即脑血流供血低下时,其供血区域内的δ+θ/α+β较正常流速组明显增高,说明慢波(δ+θ)功能增高或者快波(α+β)功率减低。在血流低下时,脑部某一血管供血减少或停止,必然使其支配的区域脑组织缺血、软化,在软化灶的周围往往有缺血缺氧产生的脑组织水肿,表现在脑电图 (EEG)上的是受阻血管供血应区的EEG发生的明显的抑制性变化,波率减慢,波幅降低,慢波大量出现,而快波活动相应减少,缺血的程度决定在EEG上异常程度。结论:脑电图是将人体脑组织生物电活动放大记录的一门技术,主要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检查。由于它反映的是“活”的脑组织功能状态。根据当代医学理论及经验,人体大脑发出的微弱电信号直接和人体的某些病症有联系。但是人体头皮电位只有几十微伏,需放大十几万倍才能被记录到。数字化脑电地形图仪实现了对人体头皮信号的采集,通过放大器将电信号放大,并将连续变化的脑电波变成计算机能识别的离散的二进制数值,通过脑电地形图的形式提供脑电波的定量和定性分析,使经颅多普勒超声扫描技术与计算机辅助的脑电功率谱分析技术的结合成为可能,使得颅内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与脑功能关系的定量研究成为可能。临床上诸如缺血缺氧、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将引起脑波振幅降低和出现快波化。通过观察脑内最主要的血管大脑中的动脉(MCA)的血流速度和脉动指数变化引起供血区域的脑电平均功率谱(APS)的改变,显示了脑内大脑中动脉血流的改变对脑功能的影响。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出脑血流同脑功能间的密切关系,为进一步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的发生规律提供了新的价格相对便宜的无创的解决方法.。

  • 【会议录名称】 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 【会议名称】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
  • 【会议时间】2006-09
  • 【会议地点】中国广东广州
  • 【分类号】R743.3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