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吡贝地尔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多巴胺D2受体影响的自显影
【作者】 陈玲; 刘长征; 高锦辉; 黎锦如; 刘焯霖; 杨敏; 潘勇辉;
【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实验核医学教研室; 核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
【摘要】 目的:研究常用抗帕金森病药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吡贝地尔(泰舒达)对脑多巴胺D2受体的影响。方法:立体定位右侧纹状体注射6-羟多巴胺制备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模型成功率约50%。模型成功后予吡贝地尔灌胃治疗(30mg/ (kg·d))5周。分四组(正常组5只、术后4周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组5只、术后9周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经吡贝地尔治疗组5 只、术后9周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未治疗组5只)分别行125I-epidepride大鼠脑多巴胺D2受体放射自显影。图像分析得到纹状体与小脑的平均光密度值,计算并比较各组左、右两侧脑多巴胺D2受体的特异性放射性摄取比值(纹状体/小脑-1)的变化。结果:正常大鼠脑多巴胺D2受体对125I-epidepride的特异性放射性摄取比值左(0.09±0.03)、右(0.09±0.02)两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4周成为帕金森病模型后,大鼠左侧脑多巴胺D2受体的特异性放射性摄取比值是(0.09±0.02),右侧 (损毁侧)比值(0.10±0.04)较正常及左侧稍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9周未治疗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双侧比值较刚成模型时均明显降低,右侧(损毁侧)比值(0.07±0.02)仍较左侧(0.05±0.01)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9周经吡贝地尔治疗后,双侧比值较未治疗组进一步降低,右侧(损毁侧)(0.02±0.01)降低甚,比值较左侧(0.03±0.01)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吡贝地尔(泰舒达)治疗会使帕金森病模型大鼠双侧脑多巴胺D2受体的数量减少,右侧(损毁侧)减少甚。提示临床宜推迟抗帕金森病药的使用。
- 【会议录名称】 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 【会议名称】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
- 【会议时间】2006-09
- 【会议地点】中国广东广州
- 【分类号】R742.5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