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肝病患者的尿铜测定及尿铜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意义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杨旭许允罗虹雨唐晓鹏张永红何艳贺兴鄂

【机构】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肝病研究中心

【摘要】 目的观察各种肝病患者尿铜含量,探讨不同尿铜水平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尿铜含量,用SPSS12统计软件进行均数和显著性测定,根据四格表法计算不同尿铜水平对肝豆状核变性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结果共测定331例尿铜。健康者尿铜4-86μg/d,平均(33.2±18.1)μg/d,其中5例大于50μg/d,占16.7%;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尿铜(112-8 067)μg/d,平均(791.9±1 423.6)μg/d,显著高于其他肝病;70.2%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尿铜高于正常人,其中35.1%的患者高于100μg/d;重型肝炎患者尿铜显著高于其他类型肝炎,20.2%的患者尿铜大于200 μg/d,最高706 μg/d;13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8例尿铜大于100μg/d,最高达653μg/d。尿铜越高,对肝豆状核变性的特异性越强,当尿铜为150μg/d时,其特异性、敏感性均为85%,当尿铜为600μg/d,特异性达98.9%。结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尿铜显著高于其他肝病,尿铜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尿铜越高,特异性越强。但尿铜重叠的范围很宽,根据单项尿铜难以确诊或排除肝豆状核变性。

  • 【会议录名称】 第五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暨中华肝脏病杂志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 【会议名称】第五届全国肝脏疾病临床暨中华肝脏病杂志成立十周年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06-05
  • 【会议地点】中国辽宁大连
  • 【分类号】R575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