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心区交感神经阻滞对扩张型心肌病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作者】 刘凤岐; 王岚峰; 池洪杰; 李竹琴; 蒋知俭; 傅世英; 曲仁海;
【机构】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心内科;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麻醉科;
【摘要】 目的本研究应用心区交感神经阻滞治疗DCM,探索其协调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的有效性。方法(1)临床资料:符合诊断标准的DCM患者41例,心功能(NYHA)Ⅱ-Ⅳ级,随机分为心区效感神经阻滞组(TEB组)及对照组(C组)。TEB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20-70岁。对照组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22-75岁。(2)治疗方法:TE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上胸段硬膜外阻滞,C组采用常规内科药物治疗(硝普钠、多巴胺、洋地黄、利尿剂等)。TEB组患者于胸椎3、4或4、5间隙穿刺至硬膜外腔,并向头侧置管3-4cm,留置并固定硬膜外导管,每2h推注一次0.5%利多卡因3-5ml,阻滞范围Tl-5交感神经,持续4周,治疗停止后拔除硬膜外导管。(3)观察指标: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白介素-6(IL-6)测定。采用荧光法测定血浆NE;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AngⅡ,TNF-α,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IL-6。AngⅡ、TNF-α放免试剂盒购自北京北方生物制品公司,IL-6酶联免疫试剂盒由美国马里兰州Park大学提供。(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平均差(M±A)表示,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1)临床疗效:TEB组与C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心功能及用药情况均无显著差异。治疗过程中,TEB组临床症状、体征缓解迅速,心功能改善显著。治疗4周后,心功能由治疗前的(3.5±0.6)级降至治疗后的(1.3±0.5)级(P<0.01)。C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较TEB组慢,4周后,心功能由治疗前的(3.2±0.8)级降至治疗后的(2.7±0.7)级(P<0.05)。与C组比较,TEB组心功能改善更明显(P<40.01)。(2)神经激素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TEB组与C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TEB组治疗4周后血浆NE,AngⅡ,TNF-α,血清IL-6均有下降(P<0.05);C组治疗4周后,血浆NE、AngⅡ、TNF-α、血清IL-6浓度无显著变化(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C组比较,P<0.05。结论心区交感神经阻滞治疗扩张型心肌病起效快,疗效显著,优于常规药物,适用于急、危、重症患者抢救。心区交感神经阻滞能够抑制过度激活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有望改善扩张型心肌病预后。
- 【会议录名称】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
- 【会议名称】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04
- 【分类号】R542.2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