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骨髓悬液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刘圣林吴清华程晓曙苏海吴延庆

【机构】 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

【摘要】 目的采用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骨髓悬液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及骨髓细胞移植早期对心功能改善机理。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体重250-300g,用戊巴比妥30-40mg/kg腹腔注射麻醉,及经肝素化3mg/kg。将离体大鼠心脏行Langdenorff灌流,灌注压为6.67kPa,灌流液为37°CK-H液,并将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只:缺血/再灌注组(I/R对照组):稳定灌流20分钟后,作缺氧(40分钟)/复氧(40分钟)模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bFGF组):稳定灌流10分钟,再灌注含8μg bFGF灌注液10分钟后,作缺氧/复氧模型;骨髓单个核细胞组(BM-MNC组):稳定灌流10分钟后,再灌注含骨髓单个核细胞(同种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浓度为1.5-2.0×106/ml)的骨髓悬液40ml后,作缺氧/复氧模型。并行血流动力学(LVSP、dp/dtmax、HR、)CF检查,心肌组织SOD、MDA、ATP酶活性测定及冠脉流出液CK的测定,心肌超微结构分析,并行统计分析。结果BM-MNC组、bFGF组与I/R对照组相比,复氧后5、10、20、40min各时点的LVSP,dp/dtmax,HR,CF的恢复率明显优于I/R对照组(P<0.01),提高心肌氧化物歧化酶(35.5%、38.2%)、心肌Na+-K+-ATP酶(54%、60%)、Ca2+-ATP酶(15%、17%)的活性,减少心肌酶CK值(39.8%、45.3%)、丙二醛含量(32.8%、35.2%)。透射电镜显示,I/R对照组心肌细胞肌原纤维肿胀,肌丝模糊不清,线粒体肿大,基质变淡,峭变短变少,多数呈空泡化,或断裂呈颗粒状。BM-MNC组、bFGF组显示心肌细胞肌原纤维排列整齐、横纹清晰,线粒体肿胀较轻,结构基本完整。结论骨髓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因子库,骨髓单个核细胞有持续合成、分泌包括bFCF、VEGF、IL-1β、TGF-β等在内的多种因子能力。Kamihata等检测体外培养的小型猪骨髓单个核细胞群,发现这些细胞均高表达bFGF、VEGF,将这些细胞移植到缺血区域后,宿主心脏内源性促血管生成因子水平明显上调。本研究用含有BM-MNCs的骨髓悬液预处理同bFGF预处理一样可减轻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心功能:骨髓悬液对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心肌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骨髓单个核细胞分泌bFGF,VEGF等多种因子有关。

  • 【会议录名称】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
  • 【会议名称】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04
  • 【分类号】R541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