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高血压患者治疗后血压昼夜节律及影响因素的调查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邱原刚姚雪艳陶谦民郑萍陈君柱朱建华张芙荣郑良荣赵莉莉

【机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信息中心

【摘要】 目的了解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后血压达标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采用进入法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208例患者,呈勺型曲线者79例(占38%),非勺型曲线者129例(占6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在70岁以上及60-69岁之间者24小时动态血压曲线呈非勺型的比例分别是60岁以下者的3.3倍(P=0.009)和2.3倍(P=0.031);有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患者,其动态血压曲线形态呈非勺型的比例为无相应家族史患者的3.7倍(P=0.029);超重(24≤BMI<28)与肥胖(BMI≥28)者24小时动态血压曲线呈非勺型的比例分别是正常体重(BMI<24)者的3.0倍(P=0.003)和4.8倍(P=0.009);与单独应用长效钙拮抗剂(CCB)治疗相比,单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治疗者动态血压曲线呈非勺型的机会较少(OR值为0.139,P=0.010),采用包含ACEI或ARB(但不包括利尿剂)的联合用药方案的患者有较少非勺型曲线的趋势,但二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OR值的0.453,P=0.118);采用包括利尿剂(但元ACEI或ARB)的联合用药方案以及同时包含利尿剂与ACEI或ARB的联合用药方案的患者均有较少非勺型曲线的机会(OR值分别为0.378和0.273,P值分别为0.030和0.011)。结论高血压患者经治疗血压达标后,有近三分之二的患者呈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年龄、早发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超重或肥胖、降压药物治疗方案等4个因素与24小时血压曲线形态有关。与单用长效CCB比较,利尿剂、ACEI或ARB可能有利于保持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

【基金】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2004C33025)基金资助;浙江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20020825)资助
  • 【会议录名称】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
  • 【会议名称】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04
  • 【分类号】R544.1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