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介入法治疗失天性心脏病的初步临床应用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潘德锋夏勇李东野钱文浩杨煜徐晤张超群郝湛军

【机构】 江苏省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

【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采用介入法治疗先心病患者的病例资料,评价其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我科自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采用介入法治疗先心病患者,共45例,男12例,女33例,年龄20.5±15.0(6~67)岁;动脉导管未闭(PDA)16例,房间隔缺损(ASD)13例,室间隔缺损(VSD)10例,肺动脉瓣狭窄(PS)5例,冠状动脉瘘1例。观察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效果等资料,评价介入法治疗先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总结初步临床应用的经验教训。结果(1)本组患者住院时间为(7.5±3.5)(3~6)天,术前为(3.1±2.8,1~10)天,术后(5.3±2.9)(2~15)天;住院费用为(2.7±0.7)(1.8~4.2)万元。(2)手术时间为(125.8±38.6)分钟,45例患者手术即刻均获成功;ASD及VSD患者置入封堵器过程中8例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指导,15例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导。(3)PDA组经体表超声测值为(7.2±4.0)mm,造影测值为(7.2±3.5)mm,植入Amplatzer双面伞封堵器,规格为6mm×8mm~16mm×18mm;ASD组患体表超声测值为(18.3±8.0)mm,球囊测值为(21.8±6.7)mm,置入Amplatzer封堵器,直径为(24.0±6.2)mm;VSD组患者体表超声测值为(7.2±3.7)mm,造影测值为(7.0±4.8)mm,置入Amplatzer封堵器,直径为(10.0±5.1)mm;PS组患者术前跨瓣压差为(81.6±31.7)mmHg,术后压差为(25.6±9.6)mmHg,扩张球囊的30×20mm~23mm×45mm;1例冠状动脉瘘患者为左前降支分流至肺动脉,置入3mmGTC弹簧圈。(4)并发症情况:1例PS患者术中球囊扩张时发生一过性窦性停搏、呼吸停止、神志丧失,及时处理后恢复正常;1例ASD患者术后第2日发现封堵器脱落,经外科手术治疗后痊愈出院;余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常规药物治疗,随访至今,恢复良好。(5)体会:①PDA亚组患者中2例管径达16mm,管径较大,注意操作技巧及封堵器的选择;②ASD亚组患者中1例因体表超声房间隔的假性失落导致选用封堵器过大,及时更换后手术成功;1例患者因缺损偏大,封堵器选择不当导致术后脱落;③VSD亚组尤其需要注意病变的解剖特点,严格掌握适应证才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④PS亚组患者中1例发生一过性心律失常,需及时处理;⑤冠状动脉瘘组患者例数过少,需进一步扩大病例数,积累经验;⑥介入法治疗先心病需提高超声诊断水平,对于评估病变、选择封堵器、判断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结论(1)介入法可用于治疗常见的先心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少见的先心病如冠状动脉瘘,但需注意病变的解剖特点,选择合适的病例。(2)介入法治疗先心病简便易行、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可靠、住院时间短、费用可接受。(3)对于较为特殊的患者需严格遵守手术适应证,合理选择封堵器,注意手术技巧,及时处理并发症。(4)超声诊断技术对于介入法治疗先心病具有重要意义。

  • 【会议录名称】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
  • 【会议名称】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04
  • 【分类号】R541.1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