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大孔房间隔缺损的临床应用
【作者】 潘欣; 方唯一; 崔克俭; 关韶峰; 吴卫华; 倪幼方;
【机构】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
【摘要】 目的探讨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大孔房间隔缺损(ASD)的技术方法、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4例大孔ASD患者(球囊伸展径≥25mm),男19例,女55例,年龄8~73(平均34.9)岁。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筛查确定诊断,并行经食管超声评价缺损大小、边缘及周边组织。所有病例先行常规右心导管计算体、肺循环血量比值(QP/QS)及测定主肺动脉压。并在透视及食管或经胸超声引导下经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堵闭ASD,对部分ASD残端薄弱者采用改良操作技术完成封堵。结果本组病例心超判断ASD的最大径均<36mm。TTE测定ASD最大径为(24.7±3.9)mm(20~30mm),TEE测定ASD最大径为(26.8±4.1)mm(22~36mm)。55例(66.2%)缺损前缘距主动脉根部不足5mm,9例(9/74,12.2 %)缺损下缘距下腔静脉不足5mm,其中5例(5/74,6.7%)为缺损下缘和前缘均缺乏,另有3例为缺损后缘薄弱或缺乏。封堵前导管测定肺动脉压,平均压为(31±8.5)mmHg,QP/QS均值1.8±0.3,球囊测定ASD伸展径为(29.7±2.9)mm(26~37mm)。72例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7%。手术平均透视时间14分钟(4~56分钟)。失败2例房缺伸展径分别为34mm和36mm,均为缺损后缘缺乏,且距下腔静脉边缘仅4mm和5mm,其中1例因封堵器释放不能到位而放弃,另1例则在完成封堵术后1小时发生右室室速,结果心超证实封堵器脱落至右室。后者行外科急诊手术取出Amplatzer伞并修补ASD。超声监护示5例仍存少量残余分流(≤4mm)。1例在术后2小时出现心包填塞,紧急心包穿刺抽液后恢复。释放封堵器过程中出现缓慢型心律失常3例(严重窦缓2例,结性逸搏心律1例),回收并改用稍小规格封堵器后心率即恢复。另有4例于术中出现阵发房性心律失常(房颤和房速各2例),经药物治疗后3天内恢复。本组随访时间1月~3.4年,超声心动图示封堵器位置稳定,未见移位,仅1例仍存残余分流(≤2mm)。结论经导管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大孔ASD疗效可靠。但仍有一定并发症,应进一步完善技术,规范操作程序。而中远期疗效尤其对心脏形态和功能的影响还需随访评价。
- 【会议录名称】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
- 【会议名称】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04
- 【分类号】R541.1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