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慢性砷中毒患者皮肤损伤及神经系统改变情况的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武晓燕高增林王彤刘建军

【机构】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山西医科大学

【摘要】 <正> 目的:研究慢性砷中毒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探索与病情加重及好转有关的因素。材料与方法根据各调查点土壤砷含量的高低将调查点分为三个污染区,土壤砷含量0~100μg/g组(轻污染区)、100~200μg/g组(中污染区)、>200μg/g(重污染区)。对各污染区共312例慢性砷中毒患者在8年后进行随访调查,凋查内容主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患者主要症状体征及发、尿砷含量检测结果等,将调查所得数据输入计算机,有关阳性率的计算及卡方检验等均在SPSS10.0软件下进行。本文中的“好转”指慢性砷中毒患者的任何一项皮肤损伤消失。“慢性砷中毒患者”指发砷或尿砷含量超过本地正常值的上限值,同时伴下列体征之一:①掌跖皮肤有角化过度;②非暴露部位的皮肤有明显的色素减退斑或沉着斑;③鼻粘膜有斑痕。结果经过8年的变化,312例慢性砷中毒患者中,有67例皮肤损害加重,其中1例发展成为皮肤癌,有50例皮肤损害减轻或症状消失。除女性皮肤角化外,其他皮肤损伤的阳性率在8年后都显著增高(p<0.05),其中以色素沉着阳性率的升高倍数最大,色素脱失次之,角化过度最低。部分患者皮肤损伤有所好转,皮肤损伤的好转率与土壤砷含量有关,土壤砷含量越高,皮肤损伤的好转率越低,土壤砷含量0~100

  • 【会议录名称】 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02-08
  • 【会议地点】中国山东济南
  • 【分类号】R595.2
  •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