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两种经皮穿针方法治疗儿童完全移位肱骨髁上骨折——前瞻性的比较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龚仁钰

【机构】 天津医院小儿骨科

【摘要】 研究背景: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 Ⅲ型)是儿童肘部的严重损伤, 最常见的合并症是骨折愈合后出现肘内翻畸形。闭合复位后经皮交叉穿针固定,明显降低了肘内翻的发生率,为目前国际上治疗此型骨折的首选方法。但由于经肱骨内上髁穿入内侧克氏针导致的医源性尺神经损伤屡有报道。目的:探讨在取得满意的闭合复位后,分别采用经皮交叉克氏针与由外侧穿入两枚克氏针的固定方法,比较两种方法在避免医源性尺神经损伤和预防肘内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作者从2003年7月开始,选择年龄在6~12岁的伸直型完全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共60例,均在臂丛神经阻滞和电视X线机透视下先行三维手法闭合复位,然后逢双日收住院者行经皮交叉穿针固定,单日收住院者则行经皮外侧穿针固定。术后均予石膏托固定2—3周,然后开始康复锻炼。术后患儿分别于4、8、12、24周门诊随访,检查和记录健患侧携带角、肘关节功能。应用Flynn标准评定治疗结果。结果:交叉穿针组共27例,外侧穿针组33例。交叉穿针组术后有2例尺神经损伤,分别在术后4、5.2月自然恢复。48例获得随访(交叉组21例,外侧组27例),平均随访时间为15月(9~20个月),无一例肘内翻畸形。 Flynn标准评定显示两组肘关节功能无显著差异。结论:(1)两种穿针方法均可达到稳定的维持复位的目的,未出现肘内翻畸形。维持整复后稳定的关键是克氏针在骨折端的位置,两枚克氏针在骨折端间的间距越大,稳定性越强。(2)经皮外侧穿针可避免医源性的尺神经损伤。(3) 采用交叉穿针固定时,在穿入内侧克氏针时,肘稍伸直达90o,可避免尺神经向前移,能预防医源性的尺神经损伤。

  • 【会议录名称】 第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第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
  • 【会议时间】2006-06
  • 【会议地点】中国广东广州
  • 【分类号】R726.8
  •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