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先天性白内障的分子发病机理研究
【作者】 李辉; 王照祥; 柯铁; 李畅; David Wan-Cheng Li; 唐朝晖; 任翔; 刘静宇; 王擎; 刘木根;
【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 山东省临邑县人民医院;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College of Medicine,University of Nebraska Medical Center,Omaha,NE 68198-5870,USA;
【摘要】 先天性白内障是一类重要的眼科疾病,近年来在该病的致病基因克隆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但这类疾病发病的具体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文收集了一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 并对家族成员进行了详细的病史调查、眼科检查和神经肌肉系统检查,进而鉴定了一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应用全基因组扫描及连锁分析,将该家系致病基因定位于 D11S4175~D11S908 之间,最大 LOD 值为4.52(D11S1778),通过对该区域 CRYAB 的突变检测,提示该基因的 P20S 突变为引起这一家系成员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的遗传基础。进一步研究揭示 P20S 突变可显著降低 CRYAA 的分子伴侣功能。免疫荧光显示,和野生型 CRYAB 蛋白在细胞质中均匀分布不同, P20S 突变型在胞核和细胞质中发生聚集。分别将 P20S 突变型和野生型 CRYAB 基因转入晶状体上皮细胞,发现 CRYAB 基因的 P20S 突变可显著引起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我们的研究首次将突变引入人晶状体上皮,提示基因突变引起晶状体细胞的凋亡是白内障发生的病理基础。
- 【会议录名称】 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
- 【会议名称】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
- 【会议时间】2008-10
- 【会议地点】中国重庆
- 【分类号】R776.1
- 【主办单位】中国遗传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