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贯众属(鳞毛蕨科)的系统学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卢金梅李德铢成晓

【机构】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实验室

【摘要】 贯众属约40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以中国西南地区为其分布中心,中国有30余种。由于种内和种间的倍性多样性及杂交性、有性生殖和无融合生殖两种生殖型并存,外部形态特征呈现连续性变异。这使得以形态学特征为分类依据的现行分类系统对各系、亚系、种及变种间的亲缘关系不能很好地阐明。邢公侠根据形态特征,将贯众属分为全缘系和有齿系两个系,其中全缘系包括心基亚系和圆基亚系两个亚系;有齿系则包括羽裂亚系和顶羽亚系。羽裂亚系(小羽贯众除外)顶生羽片羽裂渐尖状,具1-2行孢子囊群,而贯众属的其它种则为奇数一回羽状复叶,具多行孢子囊群。小羽贯众并不具有羽裂渐尖的顶生羽片,其为奇数一回羽状复叶并具多行孢子囊群。因此,形态学证据并不支持将其放入羽裂亚系。本属具有无融合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生殖型,且存在二倍体、三倍体和四倍体的种内倍性变化,而顶羽亚系的种类均为有性二倍体。细胞学结果表明顶羽亚系与本属其它种的亲缘关系较远。基于叶绿体rbcL和trnL-F序列的MP分析,支持以下结论:(1)贯众属是一个并系,剔除顶羽亚系(小羽贯众除外)后则为单系;(2)贵州贯众和小羽贯众是较早分化出来的类群;(3)全缘贯众可能为披针贯众的母本;(5)低头贯众可能为邢氏贯众的母本,而惠水贯众可能为秦氏贯众的母本。这些结论也得到了形态学及细胞学的支持。本文结合形态学、细胞学及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贯众属分类系统,即将镰羽亚系从贯众属中分出,其余种则以“奇数一回羽状复叶,具多行孢子囊群”作为共同衍征。在新系统中,不再对贯众属进行系、亚系的划分,仅对种间亲缘关系进行了探讨。

  • 【会议录名称】 中国遗传学会七届一次青年研讨会暨上海高校模式生物E——研究院第一届模式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 【会议名称】中国遗传学会七届一次青年研讨会暨上海高校模式生物E——研究院第一届模式生物学术研讨会
  • 【会议时间】2005-03
  • 【会议地点】中国昆明
  • 【分类号】Q949
  • 【主办单位】中国遗传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