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研究的进展
【作者】 曹志洪;
【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摘要】 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持续利用研究(973)项目中期评估以来,在以下方面又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土壤质量指标最少数据集的建立、土壤重金属、硝酸盐、有机氯农残污染的空间变异规律、潮土有效磷(P)的预警值是10mg/kg的初步确定;红壤侵蚀的Gs基准值的确定及Gs的剖面分布特征及与土壤性质的关系、酸化过程和调控理论、红壤丘岗区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有机肥活化水稻土磷素的机理、不同施肥模式下水稻土养分的损失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成功引用地透雷达(GPR)对潮土剖面特征进行探查、明确了潮土水盐运移的四大因子及动力学机理;揭示了黑土区有机碳库的变化规律和黑土结构变化的驱动因子;稻田土壤甲烷排放量与冬季土壤水分呈显著正相关,南方典型地区大气沉降向农田系统输入硫的通量为94.9kg/(hm~2·a),82%是干沉降;太湖平原稻麦轮作田全年P素排放量为0.60~1.35kg/hm~2、80%~85%是颗粒态磷,麦季磷素流失比稻季高2~3倍。太湖平原乌珊土和黄泥土的磷素污染警戒点分别是有效磷(P)32mg/kg和34mg/kg,在常规磷肥用量下目前该区稻田对水环境不构成威胁,证明灌溉稻田是环境友好的利用方式。探索了把蚯蚓作为土壤健康质量生态毒理学标识的可行性、研究了硒元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等。
- 【会议录名称】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综述篇)
- 【会议名称】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
- 【会议时间】2004-07
- 【会议地点】中国沈阳
- 【分类号】S159
- 【主办单位】中国土壤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