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接种蚯蚓及秸秆还田方式对旱作稻田土壤碳、氮和磷的影响(摘要)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摘要】 虹月是最为重要的大型土壤动物,一直受到生态学家和土壤学家的关注,常被称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关于虹蝴在农田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但这些研究主要局限于培养或盆栽实验,而田间条件下真实土壤一作物系统中虹蝴的实际作用及调控因素如何尚不明了。本文试图通过田间小区接种虹蝴长期定位实验,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虹蝴活动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磷养分的影响,以期为虹蝴纳入土坡肥力管理提供参考。田间实验于1999年开始,设秸秆(玉米)深施(混合)和表施以及接种和不接种虹蝴(Pheretimasp)4个基本处理,水稻为早作栽培,前茬作物为小麦。研究结果显示:(l)早作水稻田秸秆深施或表施接种虹蝴处理土壤(0~20cm,下同)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及碳、氮库贮量无显著差异,表明尽管虹蝴消耗部分有机物,但未造成土城碳库的衰减,可能主要与虹叫对有机物的低同化率、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碳的归还补偿以及虹酬对团聚体形成及有机物保蓄作用有关;(2)在水稻生长中后期,土壤矿质态氮和微生物量碳、氮有所提高,其中秸秆深施更为明显,说明虹叫对氮的矿化以及微生物量氮库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这对改普土壤氮素养分供应潜力和生物有效性有积极意义;(3)虹叫对土壤速效磷和磷酸酶活性也有一定的促进效果,前期略有增高,后期(2 002年)与对照相比则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虹叫代谢分泌物的刺激和活化以及土城碳水化合物含量的提高可能是磷素有效性增高的主要原因;(4)水稻产量对接种虹叫处理的响应在不同年份表现不同。1999年至今4季水稻有2季增产(10%左右)、2季平产,说明虹月与土壤肥力、作物产量间的关系较为复杂,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虹蝴与土壤养分转化和作物生产力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调控因素。
- 【会议录名称】 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
- 【会议名称】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
- 【会议时间】2004-07
- 【会议地点】中国沈阳
- 【分类号】S154
- 【主办单位】中国土壤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