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11届全运会的未雨绸缪——对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刘志民杨卫民丁燕华张蓓许以诚

【机构】 上海体育学院国际交流处上海市体育局江苏苏州大学体育学院上海市体科所

【摘要】 <正>一、问题的提出建国以来,在上海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海市竞技体育的总体水平一直名列全国前茅, 在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上创造出很多项、次的记录,并取得了上海市金牌“零”的突破,为祖国和上海人民争得了荣誉。这些成绩得取得与长期以来上海重视业余训练,重视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是分不开的。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城市区域的扩大和结构的改变, 以及人口结构和人们观念的变化,进入21世纪后的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特别是面向未来5年 3大重要赛事(六城会、08年奥运会、11届全运会)的后备人才却给人今非昔比、捉襟见肘之感。 2005年10月在江苏南京举行的第十届全运会上海代表团的成绩已经使近年来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匮乏的形势一览无疑。

  • 【会议录名称】 首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
  • 【会议名称】首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
  • 【会议时间】2006-09
  • 【会议地点】中国湖北武汉
  • 【分类号】G812.2
  • 【主办单位】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