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2003年淮河流域致洪大暴雨分析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摘要】 2003年7月淮河流域发生了自1991年以来最强的一次大洪水。本文利用2003年5~8月的观测资料和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发现,这次大洪水主要是由6月底、7月初的突发性持续大暴雨所致。6月28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到30°N附近并维持到7月11日,南海季风涌沿副高外围的西南气流输送大量的水汽到达淮河流域。在这期间,当副高西伸到120°E附近时,淮河流域位于副高北侧和西风带南缘之间的暴雨发生的危险地带。与此同时,当青藏高原东移的中a尺度低压槽东移到梅雨锋上,加强了梅雨锋上的扰动,从而导致了3次持续性强暴雨过程:6月29~7月1日、7月3~5日、7月8~10日的大暴雨过程。其中7月3~5日的暴雨过程,降水强度特别大,并且是从淮河上中游向淮河下游的移动性降水过程,使上游的洪峰与下游的雨水遭遇,使淮河的防洪形势达到空前紧张。本文也对这次强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详细分析。
- 【会议录名称】 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
- 【会议时间】2003-12
- 【分类号】P458.121.1
-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