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同种异体骨在先天性髋脱位髋臼造顶术的临床应用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陈秋周永德马瑞雪吉士俊

【机构】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小儿外科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小儿骨科

【摘要】 目的先天性髋脱位是小儿骨科常见疾病,Pemberton手术治疗中,既往多采用自体髂骨植入,多因骨片偏小、厚度不足、嵌入部位不紧密、松质骨不能抵抗压力,许多病人在下地行走后,一般半年左右骨质吸收,结果髋臼造顶效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介绍一种应用同种异体皮质骨造顶的先天性髋脱位治疗方法。方法从1998年4月-2004年10月,对235髋髋脱位病人行髋臼造顶术,应用同种异体坚质骨块作成底2-2.5cm高2.5-3cm三角形骨片,患侧先行骨牵引2-4周,采用全身麻醉,行Smith-Peterson切口,通过髂前上棘向后延至髂嵴中点,向远方伸下10cm左右,于髂骨外板剥下骨膜,臀肌和阔筋膜张肌,暴露髂骨前1/3,于髂前上棘上1-1.5cm连同髂骨切断缝匠肌拉向内侧,再于髂前下棘处切断股直肌向下游离,保护好旋股外动脉,剥离髂腰肌,保护好股神经,于小转子处对脱位高者全部切断髂腰肌,对于脱位不高者,尽切断其腱性部分,剥开关节囊周围组织,切开关节囊,切除臼内障碍复位的组织,如圆韧带、脂肪结缔组织等,并要切断臼横韧带,将拉长的关节囊剥离至臼上缘,对于脱位高、前倾角大于45°以上者,应行股骨短缩截骨或去旋转截骨术,用4孔钢板固定,后在臼上缘2-3cm用弧形骨刀截开髂骨外侧皮质,由髂前上、下棘之间向后呈弧形截骨,在凿骨刀时边打入边向下压髋臼,力争臼顶呈弧形,骨刀沿髋臼方向打入臼下缘,准确凿到Y形软骨中点,下压臼顶使其与截骨之间形成间隙,根据脱位高度决定使间隙张开多少,一般在2-3cm之间,然后将同种异体皮质骨板截成高2-3cm,长为2.5-3cm的三角形骨块2片,用术中血浸泡骨片使其复原,后将三角形骨片打入臼与髂骨截骨的间隙中,并用骨盾用力击打,达到植入的骨片与髋臼上缘呈平整面,后再取自体半侧髂骨骨板少许嵌入臼上缘的空隙之间,检查股骨颈与臼下缘关系成一弧形线,即达到要求,后切除多余关节囊,紧缩缝合关节囊,置一引流管,分别缝合切口,术后打一患肢内旋位外展支架石膏固定,待术后6-8周拆石膏,后关节不持重功能练习,6个月后下地持重。该术式克服了臼上缘植骨吸收的弱点,有较强的抗应力的压迫,股骨头覆盖较完整,达到头臼同心。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5-2.5h,输血200-400ml之间,术后1周左右出院,术后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拍骨盆正面片检查髋关节复位情况。本组术后无异常发烧、无皮疹过敏现象,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6个月-5年,X线片检查3个月髋臼顶嵌入骨片仍明显可见,周围有自体松质骨形成,1年左右嵌入骨片周边模糊,但尚见到嵌入骨片的阴影,年龄小者可见到骨片已被自体骨全部代替,形成的髋臼顶骨小梁清楚及较坚硬臼顶硬化带,2年左右多数患者嵌入的骨片看不清,被自体骨全部代替,髋臼形态良好,无骨质吸收,Shenton线无破坏现象。结论应用同种异体骨做臼顶,无再脱位无骨质吸收,无过敏及排斥反应和感染现象,因此,同种异体骨做髋臼造顶术是治疗先天性髋脱位较理想方法。

  • 【会议录名称】 2005’中国修复重建外科论坛论文汇编
  • 【会议名称】2005’中国修复重建外科论坛
  • 【会议时间】2005-04
  • 【会议地点】中国广西南宁
  • 【分类号】R726.8
  • 【主办单位】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