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李中实石东平刘成刚绳厚福张念非王卫国李子荣

【机构】 中日友好医院骨科

【摘要】 [目的]设计并应用能够诱发颈性眩晕发病的颈椎运动负荷试验,并通过可以动态监测脑血流变化的近红外线光谱仪对比检测颈性眩晕发病时脑血流的变化,探讨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资料与方法]颈性眩晕患者75例及健康成人46例分别为疾病组和对照组。1.摄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像,观测颈椎有无不稳情况。2.颈椎运动负荷试验观察并记录被监测者有无诱发症状及症状的具体情况。3.在颈椎运动负荷试验同时应用日本HAMAMATSH公司生产近红外线光谱仪:NIRS-500,检测供血来自颈动脉系供血区和椎-基底动脉系供血区脑血流的改变。[结果]1.本疾病组者中颈椎不稳定者75%。2.颈椎运动负荷试验对照组均为阴性;疾病组阳性者39例,占52.0%。3.运动负荷试验对照组和疾病组前额部(颈动脉系供血区)及对照组后枕部(椎-基底动脉系供血区)NIRS曲线无变化。4.疾病组后枕部(椎-基底动脉系供血区)NIRS曲线可见明显变化。[讨论]1.本组颈椎运动负荷试验对照组全部阴性,疾病组阳性率为52%,验证了本试验方法的有用性。2.NIRS同时同步地监测了颈椎运动负荷试验时颈动脉系供血区和椎-基底动脉系供血区的脑功能和脑血流量变化状况,结果证实椎-基底动脉系供血情况与颈性眩晕发病确切有关,颈动脉系与其无明确相关。提示椎-基底动脉系供血不足是颈性眩晕发病的重要基础。并进一步将颈性眩晕的病因锁定在与椎-基底动脉系支配的脑组织的供血不足有关。3.本组X-线像显示75%的病人存在颈椎不稳定,提示基于颈椎不稳的机械性刺激可能是本病发病的病因。4.综上所述我们推论,由于颈椎不稳定的机械性刺激,使得颈椎椎管内的颈髓硬膜囊上的交感神经兴奋,或者由于颈椎不稳定直接刺激椎动脉,结果均可以导致椎动脉收缩,椎-基底动脉系缺血,发生颈性眩晕。因此可以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颈性眩晕发病的重要基础。颈性眩晕(cervical vertigo)是指由颈椎病引起的以交感神经症状为主的症候群,本病常以眩晕为主诉,伴有恶心,呕吐,头颈痛,耳鸣,视觉障碍,出汗,心悸,肩背痛,潮红及上肢麻木等复杂的临床症状,但多无阳性体征。由于本病以症状为主,缺乏阳性体征,在研究中既无理想的动物模型,又无特异性辅助检查手段及临床试验方法,往往难以确诊,也阻碍着本病的深入研究。颈性眩晕的确切发病机制不清楚,临床认为与脑血流不足有关,但无有力左证。颈性眩晕与脑血流不足是否确切有关?其发病时究竟是脑的哪一部分发生了改变?椐此我们设计了能够诱发颈性眩晕发作的颈椎运动负荷试验,并使用可以动态监测脑血流的近红外线光谱仪(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探讨本病的发病机制。

  • 【会议录名称】 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八次全国颈椎病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04-10
  • 【会议地点】中国北京
  • 【分类号】R681.55
  • 【主办单位】中国康复医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