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土法炼锌导致的环境重金属污染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闭向阳冯新斌杨元根李广辉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 位于我国西南的云贵交界地带是国内著名的土法炼锌集散地,这些地区的土法炼锌活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长期的、没有任何环保措施的炼锌活动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我们以贵州省的赫章县、威宁县为例,对炼锌导致的环境重金属污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基于对冶炼矿石、矿渣和粗锌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结果,运用质量平衡原理,估算出土法炼锌过程向大气释放Cd、Pb的因子分别为1200~1500 g/t和 16000~33000 g/t,远远高于国外相同工业Cd(25~600g/t)、Pb(380~1900 g/t)的释放因子。由于大气重金属的沉降,冶炼区苔藓植物(Hypnum revolutum)中Zn、Pb和 Cd含量超过对照区10~30倍。炼锌影响区域内土壤Zn、Pb含量最高达上万mg/kg,Cd 含量则高达数十mg/kg;同时随着距炼锌点距离的增加,土壤重金属含量呈显著降低的趋势。生长于污染土壤中的农作物不可避免的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当地主要农作物玉米中Pb、Cd含量已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因此通过食物链的重金属摄入将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构成危害。土法炼锌同时还对其周边的湖泊生态系统造成影响,位于炼锌区数十公里远的草海湖泊沉积物中Zn、Pb和Cd含量分别高达1100,170和50mg/kg, 而贵州省相对低污染的湖泊(洪枫湖)中相同金属含量仅为140,39和1.9mg/kg。

  • 【会议录名称】 全国环境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论文摘要集
  • 【会议时间】2006
  • 【分类号】X758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