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介入导向下Ad-p53基因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安全性观察
【作者】 吴沛宏; 罗慧玲; 刘然义; 黄金华; 蔡体育; 张福君; 张彦娜; 曾益新;
【机构】 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摘要】 目的:介入治疗是实现局部定向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本研究观察介入导向下经动脉灌注 p53重组腺病毒(Ad-p53)进行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择经放化疗无效或复发及因故不能进行常规治疗的中晚期肿瘤患者15例,其中肝癌6例,官颈癌5 例,盆腔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胰腺癌、胃癌和直肠癌各1例,采用介入导向技术进行药盒导管置入术,导管头置于肿瘤供血动脉。Ad-p53 经药盒导管系统注入。四周为一疗程,每疗程共灌注三次,隔日灌注,剂量由低向高过渡(每次注入 Ad-p53剂量为1.5(1010~2.8 (1011pfu,每疗程9.5(1010~7.5(1011pfu)。宫颈癌患者于 Ad-p53治疗后第二天(该疗程的第7天)开始用 CBP 方案进行化疗一周(经药盒导管系统注入),其他患者不做。在 Ad-p53基因治疗期间,禁止抗病毒药物及中草药的使用。观察出现的副作用。结果: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变化以及是否出现鼻塞、喷嚏、咳嗽等呼吸系统不良反应、流感样症状和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实际观察到发热、流感样症状、胃不适、腹泻及心动过速五种不良反应(以Ⅰ级为主,占77%),其中发热8人次(Ⅰ级5例、Ⅱ级3 例)(43.3%),流感样症状2人次(Ⅰ级)(13.3%),胃不适、腹泻和心动过速各1人次(均为Ⅰ级)(6.7%)。以上不良反应一般出现在用药后数小时至一天,反应较弱、不须治疗和处理而很快自行消退(最长不超过48小时)。只有一例宫颈癌患者在该疗程的第7天出现39℃左右的高热和心动过速,实施物理降温,体温脉搏在第二天恢复正常。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1例白血球、血小板轻度减少,2例血红蛋白轻度下降;肝肾功能检查发现2例肝癌患者 GGT 轻度升高,其中1例还存在 AST 升高(轻度)。
- 【会议录名称】 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
- 【会议时间】2000-10
- 【会议地点】中国北京
- 【分类号】R730.5
-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