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光纤陀螺仪失效模式及机理分析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仪器系; 上海航天局803研究所;
【摘要】 自1976年美国犹太大学提出光纤陀螺(FOG)至今己有20余年。在这期间,光纤陀螺的发展较快,已从实验室的样机走向了应用市场,在导弹、飞机、车辆等载体上逐步得到了应用。光纤陀螺在应用中不仅作为单一角速度传感器,还由此组合而成为各种航姿参考系统(AHRS)、捷联惯导系统和找北仪系统等。在基本性能方面,光纤陀螺仪与动力调谐陀螺仪(DTG)、环形激光陀螺(RLG)基本相似,但是在其他方面它具有独特优点。光纤陀螺无机械活动部件,因此抗振动和冲击能力强,可连续大动态工作而不发热。另外,光纤陀螺没有环形激光陀螺的闭锁问题,因此灵敏度高,动态范围大。此外,光纤陀螺还具有工艺简单、重量轻、体积小、起动速度快等特点。因此,总结光纤陀螺研制过程的经验,研究光纤陀螺仪的失效模式及机理,对提高光纤陀螺仪的可靠性,使其尽快实用,将具有促进作用。
- 【会议录名称】 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交流会暨重庆惯性技术学会第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交流会暨重庆惯性技术学会第八次学术交流会
- 【会议时间】2000-10
- 【会议地点】中国张家界
- 【分类号】V241.5
- 【主办单位】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重庆惯性技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