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岩溶塌陷的地球物理调查方法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程志平单娜琳

【机构】 桂林工学院

【摘要】 <正>喀斯特地区岩溶塌陷一般是由于基岩中的断裂破碎带等岩溶通道中的地下水运移带走上覆土层中的物质颗粒,使土层逐渐疏松崩塌而形成的。由此可以建立由基岩中的裂隙(破碎带)、疏松土体和土洞构成的地质模型。喀斯特地区易溶蚀的灰岩电阻率一般为n×1000Ω·m,地下水的电阻率一般为20~100Ω·m,第四系覆盖的电阻率大小随含水量变化,一般为30~300Ω·m。因此,基岩为高阻地质体;由破碎带、溶沟(槽)、溶洞构成的岩溶通道,其电阻率明显低于完整基岩,形成低阻带;充水的疏松土体或土洞的电阻率低于不疏松土体,为低阻

  • 【会议录名称】 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199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1998-10
  • 【会议地点】中国浙江杭州
  • 【分类号】P631;P642.25
  •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