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枣南油田储层中流动单元构成及开采特征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代金友张一伟熊琦华王志章张春雷

【机构】 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摘要】 流动单元作为储层的渗流近均质体是对储层按流体渗流特征的进一步细化,直接为二次或三次采油服务。目前,国内外对流动单元研究较多,无论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十分丰富。但主要是对流动单元集中于划分方法和模型的研究,对应用的研究,特别是流动单元在生产中的响应研究还比较少。在对储层流动单元构成及不同流动单元在生产中的开采特征方面缺乏进一步的分析,而这类研究往往对油田生产是必要的。为此,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三方面内容: 1.进行了储层流动单元的划分本文采用两步法对流动单元进行研究:一方面,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建立了工区储层的等时地层格架。根据岩心观察和电测曲线确定的关键界面,即湖泛面,将孔一段Ⅴ油组储层分为三个准层序(PS1,PS2,PS3)和13个层组。在确定了层内的隔夹层的基础上,进行了单砂体的提取。另一方面进行了单砂体储层质量差异分析:依据流动单元的概念,将具有同一储层质量的连通砂体化为同一类流动单元。考虑到基础地质的因素是储层质量差异的内因,在取心井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单砂体的岩性、非均质性、流体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等综合参数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确定流动单元。最终将工区储集砂体划分为四类流动单元。2.流动单元与沉积微相的关系及储层流动单元构成研究通过对多井流动单元砂体统计分析,一、二类流动单元的成因砂体多位于河道主体部位,三、四类砂体基本位于河道边缘部位。但流动单元与沉积微相之间存在不完全对应关系,即在一、二类单元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河道边缘沉积,而三、四类流动单元也存在一部分河道微相沉积。这说明按流动单元类型不同采取不同的流动单元开发方式对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在储层流动单元构成中,前两类流动单元在储层中的比例较大,在生产中的作用突出。三类流动单元也占有一定比例,是进一步挖潜的方向。3.流动单元的开采状况结合流动单元、产吸剖面和测井解释成果三方面资料,分析了不同流动单元在生产中的响应规律。研究表明:四类流动单元不具有生产能力,从三类流动单元到一类流动单元储层生产能力在提高。但目前油藏整体动用状况较低,仍有大量的油层没有被动用,主要是由于河流相储层强烈的非均质造成的,同时大套层组的合注合采加剧了储层的层间矛盾。

  • 【会议录名称】 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2002低渗透油气储层研讨会
  • 【会议时间】2002-09
  • 【分类号】P618.13
  • 【主办单位】CNPC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