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中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2E1和P4501A1表达的影响
【作者】 杨柳; 罗建; 宋林萱; 姜妙娜; 高原; 王晓艳; 贾玉杰;
【机构】 大连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大连市甘井子区人民医院; 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
【摘要】 目的:慢性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已成为西方国家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我国临床发病率也逐年升高。目前,NAFLD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人们逐渐注意到肝细胞色素P450可能通过影响肝脏脂质代谢诱发脂质过氧化,而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又是肝脏形成炎症和纤维化的关键环节,因此成为对NASH研究和早期防治的热点之一。本文就中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细胞色素P502E1(cytochrome P4502E1,CYP2E1)和细胞色素P4501A1(cytochrome P4501A1,CYP1A1)表达的影响进行观察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将5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模型组(M)、低剂量治疗组(LT)、中剂量治疗组(MT)、高剂量治疗组(HT)、阳性对照组(PC)、预防组(P)和正常组(C)。用喂饲高脂饮食的方法复制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动物模型。4周后用中药分低、中、高剂量给予治疗。12周末处死大鼠,测定血清中丙二醛(MDA)和谷光甘肽还原酶(GR)的含量;HE染色法和苏丹Ⅲ染色法观察肝脏病理改变;测定肝组织中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CYP2E1和CYP1A1的mRNA表达。以同期正常饮食饲养大鼠作为对照。结果:12周后,中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较,血清MDA降低(P<0.05),GR升高(P<0.05):肝组织中MDA含量降低(P<0.05),SOD活性提高(P<0.05);肝组织CYP2E1和CYP1A1表达减少(P<0.05)。结论:疏肝解瘀通络降浊法指导下的中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病理疗效显著,改善高血脂、高肝脂状态。降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体内过氧化物MDA含量,增加抗氧化物SOD和GR活力,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改善脂质代谢紊乱、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以及抑制肝细胞CYP2E1和CYP1A1的表达有关,阻止了NASH的进一步发展。
- 【会议录名称】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受体和信号转导专业委员会暨消化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 【会议名称】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受体和信号转导专业委员会暨消化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08-11
- 【会议地点】中国广东广州
- 【分类号】R285.5
- 【主办单位】中国病理生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