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中国“入世”前后国际贸易模式的比较分析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Patterns before and 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WTO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程大中

【机构】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

【摘要】 本文采用 Grubel-Lloyd 指数法和 Glejser 指数法,对中国"入世"前后的国际(货物)贸易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在服装、资源性产品上具有很高的产业间贸易水平;中国在同一种产品上与不同经济体的双边贸易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贸易模式,表明中国的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相对于贸易伙伴来说既可能表现在产业间层面上,也可能表现在产业内层面上。动态地看,"入世"前后中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趋于下降;在大多数产品的贸易变化中,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性趋于下降,而产业间贸易的重要性在上升;中国具有较高出口专业化指数的产品范围在扩大;中国的产业间出口 (供给)分工和产业间进口(需求)分工的程度都在提升,这与美国和日本的情形正好相反,表明中国在总体上越来越以李嘉图原理和 H-O 理论意义上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而不是以新贸易理论意义上的产业规模经济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70773021);复旦大学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国际环境”子课题研究项目;国家教育部2006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6JZD0018)的资助。
  • 【会议录名称】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经济·管理学科卷)
  • 【会议名称】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07
  • 【会议地点】中国上海
  • 【分类号】F752
  • 【主办单位】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