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椎管外固定治疗青少年先天性上胸椎侧凸
【机构】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小儿骨科;
【摘要】 目的:本文报道青少年先天性上胸椎脊柱侧凸病理变化特点、改进治疗方法和结果。方法:本组先天性上胸椎脊柱侧凸14例,男5例,女9例;年龄9-15岁,平均11岁;左侧凸、右侧凸各7例;Cobb 角40-55°,平均47°;锁骨角18-23°,平均21°。畸形原因主要为上胸椎单侧分节不良、骨桥形成或半椎体或并肋等引起。临床表现为两肩不平衡,凹侧肩部高起,肩胛骨上移,胸背后凸畸形加重,胸1椎体倾斜。14例均手术矫形治疗;附卧位,有并肋、骨桥或脊髓纵裂者,先予切除或松解。以侧凸顶椎为中心作纵切口,显露两侧椎板。先在凸侧下终末椎处,安装抱钩;然后在上终末椎处安装椎弓根钩;再在凸侧下终末椎处,安装椎弓根钩,在上终末椎处安装抱钩或两个横突钩(用普通的椎板钩代替横突专用钩);随后予弯凸、凹侧金属杠,先安上凹侧金属杠,适当旋转以维持胸椎生理后凸弧度,再逐渐撑开至矫形满意后锁定凹侧金属杠; 最后安上凸侧金属杠,给予加压固定。根据局部软组织决定安装1-2根横向 DDT 装置。唤醒试验后,取髂骨植骨。2周后拆线,下地行走。本组病例,最高上胸椎的椎弓根钩安放在颈7处 2例,基余在胸1或2处,最高上胸椎的横突钩安放在胸2处。最下椎弓根钩、横突钩安放在中胸段。结果:本组病例手术后随访1-3年,平均2年。双肩不等高明显改进,Cobb 角20-25°, 平均23°,较术前改善53%;锁骨角3-12°,平均8°。均未发生内固定失败或神经损伤症状,矫形效果良好。结论:先天性上胸椎脊柱侧凸与特发性侧凸病理变化不同,应早期手术治疗。在凹侧和凸侧均应用抱钩和椎弓根钩、在椎管外固定作短节段矫形固定,术中出血少,矫形效果明显;操作简单、安全、可靠;从生长发育来讲,对脊柱生长影响相对较小。适合年龄8岁以上,中、轻度先天性上胸椎脊柱侧凸畸形。
- 【会议录名称】 第二届海峡两岸矫形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第二届海峡两岸矫形外科学术研讨会
- 【会议时间】2004-08
- 【会议地点】中国黑龙江哈尔滨
- 【分类号】R687.3
- 【主办单位】《中国矫形外科杂志》编委会、哈尔滨医科大学、解放军第二一一医院、高雄博正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