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18F-FDG hPET/CT显像纵隔区病灶/本底比值测定方法的改进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王澎谭建张富海贾强

【机构】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核医学科

【摘要】 背景与目的胸腔纵隔区的原发性及转移性肿瘤是18F-FDG肿瘤代谢显像的适应症之一,在对其显像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时常常会用到病灶/本底比值(L/B)这一指标,但由于纵隔区的解剖毗邻关系复杂,各组织内18F-FDG的摄取和分布不同,加之常规的18F-FDG正电子显像中各结构边界模糊,故在临床中测定L/B结果时,对纵隔内感兴趣区(ROI)位置的选取难以把握,这必然会为图像的半定量分析带来一定的误差。功能-解剖图像融合技术的发展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条件,本研究拟应用hPET/CT仪对18F-FDG肿瘤代谢显像对纵隔区的良、恶性病变加以半定量分析,探讨通过恰当的选取本底区以更准确地测定L/B的方法。资料与方法仪器采用美国GE公司的Discovey VH型hPET/CT仪,选择经18F-FDG胸部肿瘤显像及其它相关检查,临床诊断已明确的23例有纵隔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同机融合CT图像和三维定位技术,按照CT密度及所示局部结构在相应18F-FDG图像中依次选择气道区、脂肪区、间隙区、血管区和心脏区作为本底区,并分为5个相应的组别,分别测定29处良、恶性病灶的L/B(上述各组的L/B依次称为L/BA、L/BF、L/BS、L/BV和L/BH),计算相应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以变异系数(CV)为指标评估各本底区的均匀性,并对上述结果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以气道区为本底组的L/B与其它组别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各组的L/B间无显著性差异(F=4.307,P<0.01;L/BA与其余4组的L/B分属不同的均衡子集,P<0.05)。;2.分别根据上述5组的L/B绘制ROC曲线,根据曲线下面积(AZ)可知其诊断准确性依次为L/BV>L/BS>L/BA>L/BF>L/BH,表明应用不同本底区测定的L/B对纵隔内病变的诊断准确性也不同。在各组别中根据L/B的ROC曲线分别选取适当良、恶性病变诊断临界值,其中诊断和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者为L/BV和L/BS;3.各组别中本底区放射性计数的CV不同,其中以血管区为本底者CV值最小,表明该区域均匀性较好;以心脏区为本底者CV值最大,表明该区域均匀性较差。结论18F-FDG hPET/CT显像中的同机融合CT图像和三维定位技术为纵隔内病灶L/B的准确测定提供了条件。本研究表明,在应用L/B法对18F-FDG图像的纵隔区进行半定量分析时,避开气道区、脂肪区和心脏区,选择血管区和间隙区作为本底区,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该方法的准确性。

  • 【会议录名称】 第二届全国核素显像及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
  • 【会议名称】第二届全国核素显像及治疗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04-08
  • 【会议地点】中国桂林
  • 【分类号】R817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