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从中美入侵植物特征探讨植物入侵的一般规律
【机构】 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摘要】 作为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入侵应当从洲际或全球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对中国和美国的入侵植物进行了比较。由于具有较为相似的气候类型,两国的入侵种在分类特征、形态解剖、原产地、入侵地、引种历史等方面具有较多的共同点,同时也存在某些差异。对两国入侵种的统计结果表明,菊科和禾本科比其他科拥有较多的入侵种,但相当一部分入侵种并不集中出现在某些科中,这些入侵种往往各自属于不同的科。大多数的入侵种至少拥有一种成功的繁殖方式,统计看来,通过有性繁殖方式进行入侵扩散的居多,由此,主要行有性繁殖的入侵种往往在花、果实和种子等方面产生特化结构,如复合花序、蒴果、瘦果、小种子多数,果实具刺或种子具有冠毛等,以此促进繁殖体的扩散和萌发。此外,较多的入侵种具有无性繁殖的特性,并且常显示出较强的入侵性。从入侵种的原产地来看,大多来自于与入侵地气候类似或者同纬度的其他的大洲。具体地,来自于热带地区的物种似乎比其他气候区的物种更容易形成入侵种。在入侵地,大多数的入侵种主要分布在那些被人为干扰的生境中。通过比较中美两国入侵种的引入历史,发现一个新的外来种从引入到成为入侵种要花费大约100年的时间。并且,入侵种的入侵与人们当时的引种行为密不可分,出于外来种某一方面的用途而进行的有意识引种和随着压舱物、粮食贸易、苗木运输等行为而产生的无意识行为都是造成外来种入侵的重要途径。因此,只顾当前利益的盲目引种将是十分危险的。
- 【会议录名称】 第二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 【会议名称】第二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
- 【会议时间】2008-11-21
- 【会议地点】中国广东广州
- 【分类号】S451
-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福建农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中国林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昆虫学会外来物种与植物检疫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