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黑龙江省玉米青枯病病原菌种类及防治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梅丽艳李莫然王芊韩庆新

【机构】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摘要】 1987~1993年在黑龙江省29个市、县的农场、科研所和生产田进行玉米青枯病发生情况调查,对部分地区采集的标样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及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Pythiumaphanidermatum、Pythium graminicola、Pylium inflatum和Fusarium graminearum无论是分离频率还是致病力都占有明显优势,且回接能重复田间症状,因此,根据Koch法则,认为上述四种菌是黑龙江省玉米青枯病的主要致病菌。进行钾肥防治玉米青枯病试验结果表明,增施钾肥能改善玉米的农艺性状,防治玉米青枯病效果达22.12%~64.42%,增产效果达3.99%~13.92%,最适的氯化钾施用量为每公顷225kg。

【关键词】 玉米青枯病致病力分离频率病原菌
  • 【会议录名称】 “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
  • 【会议名称】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
  • 【会议时间】1998-10-08
  • 【会议地点】中国重庆
  • 【分类号】S435.13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保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