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61例小儿完全性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分析
【作者】 齐延琦; 龚方戚; 解春红; 朱卫华; 汪伟; 傅松龄;
【机构】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内科;
【摘要】 目的总结完全性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儿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为早期诊断、治疗和改善其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1996年5月~2008年12月住院的完全性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儿61例,其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CAVB)54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AVB)7例;男30例,女31例;年龄最小1天,最大15岁9月。分析:(1)临床表现;(2)先天性和各种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比例、病因和转归。SPSS16.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临床表现:61例患儿以发现心脏杂音为主诉入院的居多(21例,占34.4%),其次是心率缓慢(20例,占32.8%),发生晕厥、抽搐的8例(13.1%):病毒性心肌炎6例,其中暴发性心肌炎5例。(2)辅助检查:Holter及体表心电图长期监测,仅表现为CAVB的50例(82.0%),仅有AAVB表现的7例(11.5%),而CAVB和AAVB都存在的4例(6.5%)。超声心动图检查除发现外科手术或介入术后遗留的畸形外,三尖瓣轻度返流者40例,左室假腱索者10例。3例先天性CAVB患儿有母孕期胎心率记录,其中2例胎心率减慢,分别为50次/分和80次/分。(3)病因:完全性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可以分为两大类: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和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17例(27.9%):单纯性房室传导阻滞15例,其中宫内感染1例,新生儿狼疮综合征2例;合并心脏畸形的2例,1例合并矫正性大动脉转位,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获得性房室传导阻滞43例(70.5%):病毒心肌炎18例(包括暴发性心肌炎,急、慢性心肌炎),心脏病外科及介入术后房室传导阻滞22例。①房室传导阻滞病因及转归: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17例,出院时均未愈,其中1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为合并矫正性大动脉转位的先天性CAVB。②在22例术后房室传导阻滞的患儿中,仅1例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后CAVB,其余均为外科手术后CAVB及AAVB。2.4治疗和转归:安装永久起搏器的5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3例,合并矫正性大动脉转位的先天性CAVB1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1例;单独应用阿托品提高心率的3例;单独应用异丙肾上腺素改善心率的17例;阿托品和异丙肾上腺素共同应用2例。61例患儿,无死亡,31例(50.8%)出院时治愈或好转,30例(49.2%)出院时未愈。结论小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以心脏外科术后、病毒性心肌炎和先天性为主,经积极治疗心脏外科术后和病毒性心肌炎所致房室传导阻滞大多能恢复正常,极少数需安装永久起搏器,但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则不能恢复。
- 【会议录名称】 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
- 【会议名称】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
- 【会议时间】2009-11-26
- 【会议地点】中国浙江绍兴
- 【分类号】R725.4
- 【主办单位】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江苏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