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再生的影响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许烂漫陈永平黄瑜王晓东高峰

【机构】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

【摘要】 目的分析微囊化肝细胞移植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再生的影响。方法通过腹腔注射D-氨基半乳糖(D-Gal)建立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18 h后将造模动物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Ⅰ)、裸肝细胞移植组(Ⅱ)和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Ⅲ)。造模后6、12、24、36、48、72、120、168及240 h时,从各组随机抽取6只大鼠,留下腔静脉血观察肝功能变化,取肝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另取6只正常大鼠的肝组织作为参考值。结果Ⅰ、Ⅱ、Ⅲ组大鼠10 d生存率分别是26.7%(4/15)、40.0%(6/15)、73.3%(11/15),3组间大鼠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49,P=0.009)。Ⅲ组大鼠生存率较Ⅰ、Ⅱ组有明显提高。造模后6 h,各组大鼠的ALT、AST均有所升高,以36~72 h最为明显。Ⅱ、Ⅲ组的ALT、AST自36 h开始下降,Ⅲ组的下降较Ⅱ组显著。Ⅰ组造模后TBil逐渐升高,72 h时达最高峰;Ⅱ、Ⅲ组的TBil在48 h时开始下降,其中,在36、48、72 h时Ⅲ组下降较Ⅱ组更为显著。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正常组PCNA蛋白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造模后表达量逐渐增多,48 h时达最高峰。Ⅱ、Ⅲ组的表达量在36 h时已较Ⅰ组有显著性升高(t36,Ⅰ,Ⅱ=5.845,P=0.038;t36,Ⅰ,Ⅲ=10.098,P=0.000)。Ⅱ、Ⅲ组相比,在48~168 h各时间点检测发现,Ⅳ组PC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Ⅱ组(t48=10.543,P=0.006;t7218.382,P=0.000;t120=20.752,P=0.000;t168=16.947,P=0.001;t240=15.130,P=0.000)。结论微囊化肝细胞移植促进了肝细胞的再生,并可改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肝功能和预后。

  • 【会议录名称】 2009香港-北京-杭州内科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 【会议名称】2009香港-北京-杭州内科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09-04-09
  • 【会议地点】中国浙江杭州
  • 【分类号】R575.3
  • 【主办单位】浙江省医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