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基于层次聚类分析与数据图形化技术探讨少腹逐瘀汤与温经汤的组方配伍特点
【作者】 宿树兰; 叶亮; 尚尔鑫; 范欣生; 段金廒; 华永庆; 唐于平;
【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方剂研究重点实验室;
【摘要】 目的:研究少腹逐瘀汤与温经汤的配伍特点,为治疗妇科瘀血腹痛提供治疗思路及理论依据。方法:对少腹逐瘀汤与温经汤组方药物的药性信息进行量化处理,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法、数据图形化技术分别对2方组方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少腹逐瘀汤10味药物根据其性、味、归经属性聚类为当归、肉桂、小茴香、干姜;没药、延胡索;蒲黄、五灵脂;赤芍、川芎4组。温经汤12味药物聚类为生姜、半夏、吴茱萸、当归;人参、麦冬、甘草;芍药;阿胶、丹皮、桂枝、川芎4组。图形化分析结果显示:少腹逐瘀汤组方药物多分布于立体图下部—温热区域内,而温经汤在立体图的上下2部分平均分布;在归经上,少腹逐瘀汤主要分布在脾(胃)、肝(胆)、心(小肠)经上,而温经汤主要分布在脾(胃)、肺(大肠)、肝(胆)、肾(膀胱)经上,脾(胃)、肝(胆)2组经络均为2方的重要分布区域;在味的分布上,辛、甘、苦3味是2方共同的重点分布区。体现了少腹逐瘀汤以温经散寒止痛配伍活血祛瘀药,针对少腹瘀血腹痛的病机,而温经汤则寒温消补并施,升降相调,更注重从整体角度调制的用药特点。结论:多种数据挖掘分析方法联用能够更加客观的分析评价中医方剂配伍关系及其用药特点,现代研究也发现少腹逐瘀汤侧重于针对少腹病灶部位使冲任二脉流通而起效,而温经汤可能侧重于整体调节作用而产生效果,与传统理论基础相一致。为妇科瘀血腹痛病症的治疗及方剂的现代研究提供参考。
- 【会议录名称】 全国第3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全国第3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
- 【会议时间】2010-11-12
- 【会议地点】中国江苏南京
- 【分类号】R289.5
-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