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婴儿急性心力衰竭治疗中nCPAP的作用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于永慧李敏孙正芸陈娜孙印兰

【机构】 山东省立医院小儿重症医学科

【摘要】 目的探讨发生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先天性心脏病(CHD)肺动脉高压(PH)患儿,早期应用无创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其CHF急性期症状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发生急性CHF的CHD患儿60例,随机分为nCPAP治疗组(n=32)和非nCPAP治疗组(n=28)。在nCPAP治疗开始时、治疗后1d和治疗后3~5d撤离nCPAP/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前分别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测定乳酸值(Lac)、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检测血清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无创超声心动图(UCG)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室射血分数(LVEF)、肺动脉收缩压(PASP)。结果 nCPAP治疗组患儿治疗3~7d后PaO2/FiO2(367.8±77.9较190.4±26.4)、Lac(1.2±0.7较5.3±2.2)、血清NT-pro BNP水平(1024.5±504.7较6362.5±967.8)、LVEDVI(48.5±12.3较80.9±24.5)、LVEF(61.2±7.4较48.9±10.2)以及PASP(41.2±1 9.7较59.2±20.1)均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且在治疗3~7d后nCPAP治疗组PaO2/FiO2(367.8±77.9较256.9±52.6)、血清NT-pro BNP水平(1024.5±504.7较2673.2±776.4)、LVEDVI(48.5±12.3较52.4±31.2)、LVEF(61.2±7.4较55.4±9.2)以及PASP(41.2±19.7较49.6±12.4)较非nCPAP治疗组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儿需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比例(7/32较12/28)、机械通气的时间(70.3±16.8h较105.4±33.5h)、入住PICU的时间(8.8±1.7d较12.5±3.1d)及病死率(4/32较7/28)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存在PH的CHD患儿发生急性CHF时,尽早给予无创nCPAP通气支持可通过降低左室/右室后负荷,改善左室功能,降低插管率、降低短期病死率,改善预后;无创nCPAP治疗对心功能疗效的监测与评估,血清NT-pro BNP水平较床旁UCG心功能检测更为敏感。

  • 【会议录名称】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
  • 【会议名称】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
  • 【会议时间】2012-09-13
  • 【会议地点】中国河南郑州
  • 【分类号】R725.4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