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经导管介入治疗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动脉导管未闭
【机构】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摘要】 目的对75例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进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探讨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手术适应症方法应用Amplantzer-type PDA封堵器对75例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儿进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封堵前进行常规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测定封堵前肺动脉压力、降主动脉压力,计算肺循环阻力,测量动脉导管直径。进行试封堵实验,封堵后再次测定封堵前肺动脉压力、降主动脉压力。结果 75例患儿中年龄≤1岁21例,PDA直径6.1至9.3mn,肺动脉压力69±7mmHg,封堵器型号10/12-16/18;1≥3岁26例,PDA直径6.7至12mn,肺动脉压力82±11mmHg,封堵器型号12/14-18/20;3≥7岁12例,PDA直径9.3至15.4mm,肺动脉压力96±14nmHg,封堵器型号20/22-24/26;7≥16岁16例,PDA直径1 1至21.2nm,肺动脉压力92±16mmHg,封堵器型号20/22-24/26,1例病人使用32mm封堵器。75例患儿中,69例介入封堵成功,封堵后即刻及术后15分钟造影,封堵效果良好;1例患儿术中封堵器脱入右肺动脉,转行外科开胸治疗;5例在封堵试验中出现肺动脉压力上升,主动脉压力下降,诊断为梗阻性肺动脉高压,放弃治疗(1例3岁,1例5岁,3例大于7岁)。在69例成功进行介入封堵的患儿中,1例2岁1 0月龄患者,术后半月,MPA逐渐上升。术后3月因肺部感染、重度PAH、右心衰竭死亡。4例患者(1例6岁,3例大于7岁)术后MPA压力下降不足20%,术后心功能状况暂时改善,6MWT增加(1例吸入伊洛前列素2周、服用西地那非2月后,症状明显改善。自行停药后肺动脉压力逐渐上升)。但7~13个月后超声显示MPA压力逐渐上升、右心衰竭逐渐加重,目前均在随访中,单用或联用靶向药物治疗结论 PDA-PAH是临床决策的难点问题,需要介入医师准确把握适应症和禁忌症。试封堵实验是有效判断能否进行介入封堵的方法 ,可以补充肺阻力测定的不足。在临床决策中,结合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包括胸片、心电图)、肺阻力测定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必要时进行试封堵实验,给予PDA-PAH及时有效的治疗。
- 【会议录名称】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
- 【会议名称】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
- 【会议时间】2012-09-13
- 【会议地点】中国河南郑州
- 【分类号】R725.4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