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恶性心律失常危险性指标筛选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鲁洋刘斌史永锋宋显晶

【机构】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容易判断、简单易行的指标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做一比较,以筛选出最有效地预测因子。方法患者均为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120例,男68例,女52例,年龄在44~73岁之间,平均年龄57.9±4.3岁。恶性心律失常组:72例,男42例,女30例。对照组:共48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C反应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BNP的测量方法:均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ASA)进行测量,操作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心室晚电位测量方法:采用心室晚电位检测仪进行检测。统计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法计算OR值。结果恶性心律失常组心室晚电位位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心律失常组C反应蛋白水平(5.78±3.68)mg/L与对照组(3.05±1.21)mg/L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敏C反应蛋白在恶性心律失常组水平(3.34±2.27)mg/L与对照组水平(2.13±1.01)mg/L相比,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心律失常组BNP水平(143.10±38.53)pg/ml比对照组32.56±12.99)pg/ml明显升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危险因素的OR值,心室晚电位(OR=3.145),C反应蛋白(OR=1.121),高敏C反应蛋白(OR=1.182),BNP(OR=1.453)。结论心室晚电位、C反应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BNP都是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其中心室晚电位危险性最高,其次为BNP、高敏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

  • 【会议录名称】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年会会议汇编
  • 【会议名称】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2-09-13
  • 【会议地点】中国江苏南京
  • 【分类号】R541.7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