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心包穿刺技术在心外膜心律失常消融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 詹贤章; 吴书林; 杨平珍; 薛玉梅; 方咸宏; 廖洪涛; 梁远红; 张黔桓; 王培宁;
【机构】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内科;
【摘要】 目的报道心包穿刺技术在心外膜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中的应用体会。方法共20例患者,临床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心动过速心肌病1例,非缺血性心肌病(ARVC、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并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室性早搏(室早)8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并室速或室早11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9~57岁。所有患者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导管射频消融术,首先行心内膜标测,当标测不到理想靶点或经心内膜消融,早搏不消失或心动过速仍可诱发时,考虑心律失常源自心外膜,遂经剑突下行心包穿刺术(Sosa方法)(应用普通针或特殊穿刺针Touhey),于心外膜标测与消融。消融前行冠状动脉造影,确定消融靶点与冠状动脉的距离。结果 20例患者,体重为55~70kg,采用普通穿刺针(13例)、特殊穿刺针(7例)穿刺。20例患者中,首次穿刺成功17例,两次穿刺成功3例。右心室前壁路径3例、下壁路径17例。冠状动脉损伤、急性心脏压塞1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经及时积极抢救(球囊、明胶封堵右冠状动脉锐缘支,开胸减压、结扎血管等)成功。1例患者术后当天晚上出现头晕、血压偏低,抽取心包积液80 ml,症状缓解。18例患者留置猪尾导管于心包腔,患者均有胸痛现象,次日将留置管拔出。无其他并发症发生。心外膜标测与消融,证实1例房速起源于右心耳部心外膜,15例室速、室早起源于心外膜,3例室速、室早并非起源于心外膜。冠状动脉损伤、急性心包压塞患者(1例)未进行标测。结论经剑突下心包穿刺,穿刺成功率高,有助于心外膜心律失常的标测与消融,可提高消融成功率。但要密切注意并发症如冠状动脉损伤、心脏压塞等的发生,需要有心外科的支持、团队的密切协作。
- 【会议录名称】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年会会议汇编
- 【会议名称】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2-09-13
- 【会议地点】中国江苏南京
- 【分类号】R541.7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