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外科迷宫术后房性心动过速的标测与消融
【作者】 薛玉梅; 詹贤章; 杨平珍; 廖洪涛; 方咸宏; 魏薇; 梁远红; 李腾; 吴书林;
【机构】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内科;
【摘要】 目的对外科迷宫术后房性心动过速(房速)进行电解剖标测,分析复发机制,并经导管消融终止心律失常。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7月共28例,男14例,平均年龄(48±11)岁,外科迷宫术后房速患者在本中心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其中17例行二尖瓣置换术,10例行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行二尖瓣整形、房间隔修补和右心室双出口矫正术。在CARTO(13例)ENSITE(14例)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或常规二维标测(1例),对房速进行标测,分析心房基质特点与房性心律失常电生理机制的关系,寻找关键靶点并应用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进行消融。结果接受心内电生理检查距外科手术时间(578±357)d。手术时间(116.0±48.2)min,X线曝光时间(17.0±8.7)min。1例患者在放置电极时心动过速终止且不能诱发,未完成标测,之后因慢-快综合征植入DDDR起搏器并口服胺碘酮治疗。27例完成标测,共标测到41种房速。其中二尖瓣峡部13例,三尖瓣峡部11例,肺静脉或前庭相关房速6例,顶部4例,左心耳基底部2例,左心房前壁1例,右心房其他部位4例。成功消融36种房速(87.8%),术后随访有1例发生不同频率的房速,因左心耳血栓暂未接受再次消融,另1例出现阵发性房颤,应用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5例二尖瓣峡部依赖的房速未能成功消融(有4例为2010年10月之前的最初10例之内),其中3例经直流电复律后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无消融相关并发症。结论外科迷宫术后房速以二尖瓣和三尖瓣峡部多见,其次是肺静脉或前庭,导管消融成功率高。换瓣术后二尖瓣峡部消融难度大,需要一定的学习曲线。
- 【会议录名称】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年会会议汇编
- 【会议名称】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次全国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2-09-13
- 【会议地点】中国江苏南京
- 【分类号】R654.2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