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生物制品中逆转录酶活性检测假阳性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李竹石杨会强李玉华曾献武

【机构】 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

【摘要】 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是一类RNA病毒,此类病毒能引起多种人类疾病,包括免疫缺陷、白血病、恶性肿瘤、神经系统疾病等,最为人熟知的逆转录病毒当属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由于逆转录病毒对人体造成的严重危害,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生物制品中不能有外源性病毒尤其是逆转录病毒的污染。逆转录病毒的一大特征是均含有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RT),借助逆转录酶及其他相关酶类的作用,逆转录病毒的基因组能够整合到宿主基因组内,随着宿主细胞增殖而传代。因此,通过检测逆转录酶活性,能够间接反映逆转录病毒的存在情况。产物增强的逆转录酶活性测定法(product-enhanced reverse transcriptase assay,PERT)即以此为原理。该法利用样品中可能含有的逆转录酶对RNA模板进行逆转录,并通过PCR扩增使信号进一步放大,其灵敏度可达到常规逆转录酶检测方法的10~7倍,能够检测到10个以下逆转录病毒颗粒中的逆转录酶活性。PERT法是目前公认的最敏感的逆转录酶活性检测方法 ,也是WHO的推荐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三部作为附录将该法纳入"生产和检定用细胞规程"中。但采用此法检测逆转录酶活性在国内开展较晚,目前国内建立的操作规程方法在检测过程中常常出现假阳性结果 ,为了鉴别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并对解决办法予以总结,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以及对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和分析,做以下综述。

  • 【会议录名称】 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 【会议名称】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
  • 【会议时间】2011-08-01
  • 【会议地点】中国宁夏银川
  • 【分类号】R927.2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诊断技术分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