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水平与肝癌动-静脉瘘的相关性研究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布学慧郑昭敏杜文军刘倩雯陈士俊

【机构】 济南市传染病医院

【摘要】 目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是存在于脐带血、骨髓和外周循环血中,能够分化为内皮细胞的一群多潜能细胞。EPC参与生理及病理性血管形成,并参与肿瘤血管发生。肝细胞癌其瘤体及肝动-静脉瘘(AVS)有广泛的新血管形成,都需要大量EPC的生长。本研究旨在探讨人外周血EPC水平与原发性肝癌中AVS的形成是否有相关性,并探讨AVS对肝癌类型、转移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有AVS的原发性肝癌患者28例(男23例,女5例,平均年龄41.50±9.19岁,AVS的类型均为常见的HA-PVS),无AVS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0例(男22例,女8例,平均年龄42.15±8.19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2例(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38.03±10.38岁)及健康对照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39.34±10.25岁)。用流式细胞仪(FACS,BD)测定其外周血EPC水平,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有瘘肝癌组病人外周血EPC占淋巴细胞的比例为(21.09±2.79)%,无瘘肝癌组(12.72±3.05)%,慢性乙型肝炎组(3.53±2.11)%,健康对照组(2.98±2.64)%。与健康组和慢乙肝组比较,两肝癌组外周血EPC水平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有瘘肝癌组中EPC升高更明显,与无瘘肝癌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有瘘肝癌组中块状型肝癌更常见,出现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门脉栓塞的比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 1,P=0.036,P=0.044)。(2)在两肝癌组病人中块状型肝癌都是最常见的肿瘤类型,有瘘肝癌组中更常见,两组总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有瘘肝癌组比较,无瘘肝癌组中结节型和弥漫型肝癌出现比率高,两组总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无瘘肝癌组比较,有瘘肝癌组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和门脉栓塞的比率更高,两组总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瘘肝癌组发生上消化道出血、肝门或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和肺或骨远处转移的比率均高,两组总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外周血EPC的水平与肝癌AVS的形成有关,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癌的类型、转移和预后。

  • 【会议录名称】 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 【会议名称】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
  • 【会议时间】2009-11-13
  • 【会议地点】中国重庆
  • 【分类号】R735.7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学组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