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膜苞鸢尾种子萌发特性及打破休眠的方法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卓露管开云

【机构】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摘要】 膜苞鸢尾种子具有一定的休眠特性,是植物经过长期演化而获得的一种对环境条件变化的生物学适应性,具有普遍的生态意义。为了促进膜苞鸢尾的开发利用,本文在四个变温条件(35/20°C,30/15°C,25/10°C,20/5°C)下,采用去皮浸种处理、NaOH溶液浸泡处理、赤霉素处理的方法,研究膜苞鸢尾种子萌发特性和打破种子休眠的最佳方法。结果表明:⑴不同变温条件对种子萌发具有显著影响,在30/15℃变温条件下种子萌发率最高,达到50.33%;⑵去皮和浸水48h处理的种子在25/10℃变温条件下萌发率达到了95.67%;⑶在30/15℃经过10%NaOH处理30min的种子萌发率为84.33%,五天时间萌发率达到50%,且发芽时间较短,萌发较整齐;⑷在不同变温条件下,赤霉素处理对膜苞鸢尾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且随赤霉素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

【基金】 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Z-EW-Z-12)
  • 【会议录名称】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分会场: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
  • 【会议名称】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
  • 【会议时间】2013-10-13
  • 【会议地点】中国江西南昌
  • 【分类号】S682.19
  • 【主办单位】中国植物学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