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水牛胚胎生物技术在我国水牛品种改良中的作用

  • 推荐 CAJ下载
  • PDF下载
  • 不支持迅雷等下载工具,请取消加速工具后下载。

【作者】 杨炳壮梁贤威尚江华

【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广西水牛研究所

【摘要】 中国本地水牛属沼泽型,与河流型的摩拉、尼里/拉菲和地中海水牛相比,乳肉性能比较低。几十年以来,我国水牛主要通过杂交和遗传改良来提高乳肉生产性能,而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上世纪我国河流型外引品种主要是印度的摩拉水牛和巴基斯坦的尼里/拉菲水牛,为了进一步改善和丰富河流型水牛的种质资源,近年,我国又从意大利进口地中海水牛冻精,以开展新的多品种(三品种或甚至更多品种)杂交。现代胚胎生物技术为我国水牛的遗传改良提供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活体采卵-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结合,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外来纯种良种水牛,大幅度提高良种母水牛的繁殖性能,加快核心群的扩繁速度,打破了目前自然繁殖年产仅100多头纯种水牛的局限,可在未来3年内,达到年产纯种良种水牛1000头以上的目标。随着胚胎生物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活体采卵和体外受精技术的完善,胚胎体外生产效率进一步的提高以及体细胞克隆和转基因等技术逐步完善,水牛胚胎生物技术将在我国水牛遗传改良和特殊水牛群体培育方面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水牛胚胎生物技术杂交改良
【基金】 农业部948项目(2006-G49);桂科转0718005-3C;桂科转08962-13;桂科攻0815008-2-1;水牛基0830001;桂科自0991011
  • 【会议录名称】 中国牛业健康发展与科技创新——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养牛学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第七届养牛学分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
  • 【会议时间】2009-10-29
  • 【会议地点】中国江苏南京
  • 【分类号】S823
  • 【主办单位】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
节点文献中: 

本文链接的文献网络图示:

本文的引文网络